安康新聞網訊(記者 魏濤 通訊員 陳善剛) 一場透墑雨,讓秦巴山深處的漢濱區晏壩鎮雙澗村茶園茶葉長勢更加喜人。
“既能賺錢,又能照顧老小,誰還愿意出去打工?”望著房前順著山勢依次延伸的400余畝標準化茶園,49歲的陳啟春感慨地說。前些年,1.5畝水田、6畝多坡地種小麥、油菜,年成好也只夠一家人糊口。自2014年8畝多土地被鈺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流轉,統一規劃建成高標準優質茶園后,陳啟春依靠原來的土地,領上了“租金”、掙到了“薪金”、分得了“股金”,拋開開銷,一年還能存上3萬多元。
陳啟春的變化,只是漢濱區推進農村“三變”改革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漢濱區大力推進“三變”改革、“三權”分置、“三產”融合,按照“撥改投”“投轉股”“股分紅”原則,以“三變”改革作為產業扶貧發展新動能的總抓手,創新資產租賃、林權入股、光伏產業、異地置業、經營主體帶動、科技支撐等六種形式,使農村的閑置資源得到利用,分散資金得以整合,收入渠道來源不斷拓寬,鄉村自治體系更加完善,形成了推進產業發展的強大聚合力,為全區脫貧攻堅、追趕超越注入了新動能。
盤活資源,讓撂荒地變產業園
吉河橫穿晏壩鎮,在田壩處幾曲迂回,沖積形成了一個面積千畝的大田壩。
站在晏壩鎮田壩社區的山梁入口處放眼望去——青山環繞,茶林蔥郁,公路蜿蜒,青瓦白墻的社區民居錯落有致。很難想象,前些年,大量青壯年勞力紛紛外出務工,好田好地普遍撂荒。
“三變”改革開始后,社區依照全鎮產業發展總體規劃,積極引進企業、發動本地能人大戶和在外發展成功人士來社區,建設以茶葉為主導的產業園區。引進漢水韻公司建“陜茶1號”苗圃基地,引進浩龍公司發展產業示范園區,種植優質茶葉l200畝、獼猴挑300畝、花卉50畝,茶園套種甜心柿子。這不僅讓田壩社區集體經濟得到壯大、農民得到實惠,還實現了村里主導產業的提檔升級。
“通過土地經營權入股、園區務工、反租倒包和同步同業等形式帶動貧困戶增收,解決400戶500人在園區就業,占家庭收入的50%左右。” 晏壩鎮副鎮長鄭倫萍說,土地經營權入股,農民可獲得長期穩定的保底分紅。按入股約定5年之后保底分紅,還有10%的動態增長分紅,社區入股土地經營權1500畝,保底分紅68萬元。
為了保障“三變”資金的安全和群眾收益,晏壩鎮通過資源租賃或入股的方式將“三變”資金投入企業,使用權歸協議租賃或入股的經營主體所有,產權歸村集體所有。鎮政府統一建設加工廠房、辦公場所,購置生產設備,將固定資產及生產設備以租賃或入股的方式,轉讓給有實力、有責任感的新型經營主體使用,固定資產歸村集體所用,使用權歸協議租賃或入股的經營主體所有,同步探索建立市場經營主體與貧困群眾利益聯接機制,由新型經營主體采取固定分紅和效益分紅的方式,分配紅利帶貧困戶增收。
“責權很明晰,一旦企業關停并轉,企業只需對單將資產退還給村集體即可,其他企業根據需要還可以繼續使用。”鄭倫萍說,目前,晏壩鎮已組建了晏壩茶葉產業聯盟,成立了茶葉產業協會,建立了互利互幫發展長效機制,從園區管理、產品開發、“三品一標”認定到市場營銷,都有專業的力量負責,甚至將用工荒問題都作了充分考慮,實施“候鳥式”用工,真正實現鎮域企業之間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晏壩鎮探索的這種次產租賃入股推動脫貧攻堅新路徑,不僅能促進轄區茶葉產業發展、帶動貧困群眾增收,還能有效保障“三變”資金資產安全、壯大集體經濟,賦予產業扶貧新的內涵。同時,把村規民約的內容納入合作社章程,引導村民尊老愛幼、遵紀守法?梢哉f,“三變”改革已遠遠超越“股份合作”的經濟價值,還具有了文化價值、社會價值、道德價值、法治價值等多重深層次意義。
整合資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走進五里鎮藥樹埡村光伏扶貧發電基地,一排排光伏發電板整齊劃一,在太陽的照射下閃閃發光。當地群眾和施工單位正在搶抓時間,完成最后的安裝和并網工作。
“利用荒山荒坡120畝,建設容量約4.3兆瓦,年發電量510萬度,可收入440余萬元,目前己具備發電條件。”現場施工單位負責人池海濤說。
光伏發電的收入怎么保管使用?是將集體資產一分了之,還是做大盤子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在發展的“十字路口”,藥樹埡村果斷選擇了后者。
藥樹埡村是五里鎮貧困村之一,為了讓村上的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該村實行以集體名義入股到經營主體,鼓勵貧困村民個人自籌,利用“5321”政策貸款和互助協會貸款政策,與漢濱區扶貧開發公司簽訂入股協議,享受入股分紅,實現收益。
漢濱區扶貧開發投資有限公司作為股東發起人,出資100萬元,持股100股;24個行政村集體(暫按每村50股配股、每股1萬元的標準折股量化到村集體)共出資1200萬元,共持股1200股,注冊成立漢濱區資產收益扶貧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對城區周邊移民(搬遷)社區、區級保障房社區的公共房屋進行招商、回購、返租、物業經營管理和村級光伏發電項目的投資、運維、還本付息、收益分紅等資金的管理,發揮資金管理平臺作用。
記者了解到,在推進產業化扶貧進程中,漢濱區充分整合農村扶貧資金、財政資金、社會資金,聚焦“集體經濟、貧困群眾、資源整合、市場運作”,通過“撥改投”、“投轉股”“股分紅”的方式,把扶貧資金變成股金投入產業發展,集中入股經營主體,放大使用效益,破解了產業扶貧融資難題。
為確保入股資金用在“刀刃”上,該區先后出臺了《漢濱區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產業引導資金實施辦法》、《漢濱區產業脫貧引導資金使用管理流程》、《漢濱區產業引導資金入股協議書》等規范性文件。按照“區級統籌、鎮辦實施、產權村有、企業(園區)使用、股權收益固定、貧困戶分紅受益”原則,推進財政涉農項目資金“撥改投”“投轉股”“股分紅”政策落實。2017年,漢濱區落實產業引導資金1000萬元,用于23個重點村成功脫貧摘帽;蘇陜協作扶貧資金2800萬元,用于11個項目經營主體,覆蓋45個扶貧重點村663戶貧困戶2084人,貧困戶在改革中人均增收1300余元。
同時,該區放大金融機構政府增信效應,爭取政策性金融扶貧貸款5.8億元,以財政貼息方式撬動安康農商行發放“5321”扶貧貸5.59億元,小額創業擔保貸款3.2億元,撬動社會各類資本近80多億元投向精準扶貧戰場,讓政府項目資金不再“孤軍奮戰”。
變身份,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一個優勢特色產業可以改變一個村莊的命運。
坐落在瀛湖鎮天柱山村的瀛天生態農林開發有限公司,采取“支部+公司+基地+貧困戶”的模式,建成核桃示范園基地3600畝及聯營基地2萬畝,每年帶動5000戶、近1萬貧困農民發展核桃產業,同時還安置當地貧困人口100余人就業,戶均增收25000余元。
2017年,瀛天核桃示范園成為天柱山村“三變”改革的承載企業,按照入股協議,農戶每年不僅能拿到每畝210元的保底分紅,還從基地收益中按核桃青果畝產值5%給予農戶、3%給予村集體效益分紅。
走進年產500噸的富硒核桃精煉油廠房,機器轟鳴生產忙。瀛天生態林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潘建龍告訴記者,今年公司將在加工環節,按照銷售額的5%,給予天柱山村尚未參加土地入股的農戶產業分紅,確保全村所有農戶都能享受到產業紅利,共同致富奔小康。
林業產業最大的優勢是生態,最大的潛力是市場,最大的特點是豐富。天柱山村發展林果產業,利用產業“二次分紅”助推所有農戶共同致富。附近的茨溝鎮則推行林業產權入股模式,把林業資源折股量化,投入到市場經營主體,發展食用菌、種養殖,貧困戶與經營主體簽訂保底價收購,增加貧困戶資產性收益。
紅巖食用菌園區是茨溝鎮探索實施的以異地興業、林權入股建設的特色產業園區。園區通過“統一建棚、統一制袋、分戶經營、訂單回收、產業孵化、穩定脫貧”模式,讓貧困戶熟練掌握食用菌生產技術后,回家自行發展,第二年再安排其他貧困戶進園入棚接受經營實訓。通過讓貧困戶經過經營實訓掌握技術,回家利用房前屋后建棚產菇,最終形成以園區為依托、以農戶為支撐的合作生產經營模式。園區不僅成了技術“孵化園”,也成為貧困戶的“創業園”,從而帶動貧困戶穩定脫貧。
村民變股東,但并不是坐下來“吃閑飯”。只有讓他們深度參與產業發展,才能激發產業扶貧內生動力。
為使廣大貧困群眾都成為產業發展的主人,漢濱區按照“市場主導、平等自愿、自負盈虧、按股分紅”原則,通過以點帶面、輻射帶動,積極引導農民將土地、資金、資產、技術等入股企業、合作社或其他經濟組織成為股東,突破分散農戶難以對接市場的瓶頸,讓農民直接成為農村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資金鏈上的投資者和受益人。
“以股權形式保障各方利益,企業、集體和農戶都能從中受益,從而實現‘三贏’。”這一創新做法,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探索了新路徑。截至目前,漢濱區有4.58萬戶12.9萬農民通過入股合作經濟組織變為股東,其中包括貧困戶1.92萬戶5.31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