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地頭,成了張明俊的辦公室
種核桃、栽枇杷、建園區、興旅游,大力發展產業,他要讓群眾腰包鼓起來
“三窮加一富,要富不得富;三富加一窮,要窮不得窮,只有鄉親們都富起來,我們村的面貌才會從根本上改觀。”張明俊對于村子的窮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對于如何挖窮根更有著清醒的認識。
經過反復調研、論證、征求意見,張明俊帶領村兩委班子組織引導村民發展以核桃、板栗、枇杷為主的生態林果園建設,在實現山清水秀生態目標的同時,也為群眾脫貧致富拓寬了新路。他帶領黨支部、村委會干部和村上的能人,遠赴延安市黃龍縣考察,引進遼核、香玲等優良核桃品種,邀請渭北核桃研究所的專家提供技術指導。采取支部+協會+農戶、產業+基地等模式,流轉治理土地3500畝,發展精品核桃園3500畝、板栗園1000畝、其他果園1000畝,把“天柱山蓮菜”做成品牌,大力推廣,并發展藥材種植,基本達到人均2畝林特園等。按照“基地規模化、園區標準化、設施配套化、管理精細化、經營產業化”的思路,統籌謀劃,系統規劃,引領核桃產業規模化發展。修通農業園區公路3.5公里,修建了園區灌溉設施,建起了核桃加工廠,成立了瀛天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努力把小核桃打造成大產業。天柱山村的核桃園被省、市、區評為現代農業示范園,全市農業示范園現場會、全市核桃良種豐產栽培及核桃遺傳資源調查編目技術培訓會相繼在天柱山村召開。種植優質蓮菜100畝,帶動扶持發展養殖戶30戶,全村僅此一項人均增收300多元。
天柱山村特殊村情還在于,其庫區移民占到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如何讓他們搬得進、穩得住、能致富,一直是張明俊最為牽掛的。為把居住分散高山村民遷移到公路邊,按“遷移式扶貧”政策每戶補助5000元,資金不夠怎么辦?他一邊說服群眾調整土地、自己出錢雇用推土機平整宅基地外,還為建房戶擔保貸款購置建材。全村建設集中安置點3個,相對集中居住群5處,450戶村民建起了新建的樓房。
“地無三分平”是天柱山村的真實寫照,靠地生財顯然難以為繼,沒多大潛力和空間。為此,張明俊集中精力做好勞務輸出的組織引導,使全村300多人穩定在外務工,僅此一項,每年掙回勞務收入近千萬元,占全村人均純收入的40%以上。他又依托自己的公司,常年解決村上富余勞動力150多人的就業問題。利用和安康水電廠的地緣關系,為該廠輸送經警、清潔、搬運等固定用工,就地安置勞力400余人。他積極外引內聯,多方爭取支持,動員引導村民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幫助66戶發展運輸、加工、餐飲服務等個私經濟,讓308人實現了再就業。
天柱山之巔的白云寺具有1300多年的歷史,具備發展旅游產業的基礎,該村以此為依托,發展特色旅游業潛力巨大。為此,張明俊個人出資雇用挖掘機整修了上山公路,既方便了游人,又讓20多戶村民依靠景點開拓了致富門路。怎料,天柱山村的巨大變化,讓并村時劃到外村的兩個村民小組眼饞,他們強烈要求“返村”。 張明俊又跑到市直有關部門,爭取1萬元扶持款,村上配套2500元,個人贊助500元,幫助兩個組修通4公里通組入戶公路,公路修通后已有32戶蓋起了新房,15戶辦起了商服業和運輸業,發展特色農家樂3家,購置旅游運輸車輛15臺、水上游艇和旅游船只6 艘。
現如今,“游白云古寺,享農家風情,觀瀛湖美景,品美味齋宴”的旅游格局業已形成,與生態農業、個私經濟、勞務輸出等相關產業互成犄角,并駕齊驅,拉動村域經濟乘勢而上,全村人均純收入由2009年4630元,增長到2014年的1093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