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楊剛
5月中下旬,漢濱區大竹園鎮、大河鎮2個試點鎮新機構相繼掛牌;
5月29日,漢濱區行政審批服務局和2個試點鎮(大河鎮、大竹園鎮)分別簽訂《下沉行政許可事項委托協議》,并向27個鎮頒發行政審批專用公章;
6月28日,大河鎮內設機構和事業單位干部人員定編定崗到位;
7月6日,大竹園鎮內設機構和事業單位干部人員定編定崗到位;
7月24日,大河鎮綜合執法隊聯合市場監管所、鎮應急管理辦開展綜合執法檢查;
7月26日,大河鎮便民服務中心核發首個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
……
打開大事記,沿著時光軸,探尋漢濱區鄉鎮社會治理創新改革試點工作足跡——一組組鏡頭記錄改革試點工作的艱辛過程,一場場會議見證“頂層設計”者的身影,一項項舉措彰顯鄉鎮社會治理創新改革試點工作的生動實踐……回顧這項改革,從試點啟動到評估驗收,歷時一年多,區委、區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省市改革試點工作有關要求,在鄉鎮社會治理中緊扣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結合區情實際,在南山、北山片區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大竹園鎮、大河鎮作為改革試點鎮,通過做實改革創新“繡花功”、打好鄉鎮治理“組合拳”,蹄疾步穩地完成了改革試點任務,鄉鎮社會治理能力不斷提質增效,初步形成具有“漢濱特色”的鄉鎮社會治理創新改革試點經驗。
強化鄉鎮服務功能 機構設置重塑再造
如何在改革試點中設置精減高效的機構,打通基層治理“腸梗阻”,激發干部隊伍干事創業激情,全面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這是區委區政府“頂層設計”的改革初衷和改革目標。
基于此,由漢濱區委編辦牽頭,會同14家區直部門、2個試點鎮協同推進,先后多次到外省市考察學習、深入基層廣泛調研,反復聽取基層意見建議,最終確立“4311”鎮級機構設置框架。2個試點鎮在機構限額內統一設置“4辦3中心1執法隊和1特色機構”,即:“黨政綜合辦、經濟發展辦、社會治理辦、應急管理辦;農業農村服務中心、公共事業服務中心、便民服務中心;綜合執法隊”;1特色機構——根據試點鎮經濟基礎、資源稟賦、產業發展、項目建設等實際,因地制宜設置特色機構。
此次改革試點,機構設置“接地氣”。比如,設置“社會治理辦公室”,有效銜接“321”基層治理模式;新設“應急管理辦公室”,加掛“消防所”,提升了鎮級應急管理能力;為了統籌農業農村和鄉村振興工作力量,設置了“農業農村服務中心”。根據試點鎮發展定位,賦予試點鎮發展自主權,因地制宜設置特色機構。大河鎮立足高質量建成“北部山區中心集鎮”目標,設置特色機構——集鎮建設服務中心:著眼北部山區五鎮“一張圖規劃、一盤棋建設、一體化推進”,負責中心集鎮建設發展規劃制定、項目謀劃建設、服務管理等工作,扛起中心城鎮建設責任擔當,走出一條北部山區融合發展的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大竹園鎮聚焦茶旅融合生態旅游,設置特色機構——茶旅融合發展服務中心:圍繞“以茶為本、生態康養、全域旅游、茶旅融合”的發展思路,打造以優美田園風光、茶園、民宿等為核心的鄉村特色旅游和茶旅融合實踐點,推動“集體經濟增強、企業增效、群眾增收”,為鄉村振興增添新活力。
“新設立的應急管理辦在防汛搶險中也發揮了大作用,確保了轄區群眾的生命安全”,2個試點鎮黨委書記發出同感。大河鎮、大竹園鎮黨委書記相繼介紹:“7月下旬,鎮境內突遇強降雨天氣,山洪暴發,多處滑坡塌方,各村不同程度出現險情。我們發揮鎮應急管理辦作用,緊急動員,組織各村開展應急搶險,大河鎮7月27日夜間1個小時撤離群眾1200多人,大竹園鎮緊急轉移撤離群眾800余人次,確保人員零傷亡。”
本次改革試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破解基層反映鄉鎮社會治理中最集中、最迫切、最現實的問題為導向,找準突破口和切入點,構建起“4311”的鎮級組織構架,建立“一對多、多對一”的運行機制,減少“辦站所”職能交叉,實行扁平化管理。改革后,各試點鎮設置機構9個,機構精減5%。干部普遍認為,機構設置科學合理,職能職責清晰明確,工作上下對接順暢,改革預期成效顯著。
推動鄉鎮擴權賦能 “一枚印章”管審批
試點中,漢濱區聚焦提升鎮級政務服務效能,堅持最大化推進政務服務便民利民的原則,建立標準化便民服務中心,村(社區)建立便民服務點延伸服務。結合實際,擴權賦能,將63項政務服務事項下沉,并為27個鎮配備行政審批專用公章,公章按編號、編碼對應鎮(街道),推進企業、群眾辦事“就近辦、零跑路”,初步實現“線上‘一網通辦’、線下‘一廳通辦’,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實現了下放事權“接得住”“管得好”。
為切實做好下沉鎮(街道)縣級政務服務事項辦理工作,進一步提高行政審批和政務服務效率,方便企業、群眾辦事。5月底,漢濱區分兩批次召開縣級政務服務事項業務培訓會,專題就行政審批和政務服務事項、下沉鎮(街道)辦理的縣級政府服務事項辦理業務、陜西省事項管理平臺操作等內容進行培訓,區級11個行業部門18名業務骨干進行現場演示和操作講解。
在大河鎮便民服務中心自助服務終端一體機上查詢,近期該鎮便民服務中心辦結各類服務事項168件。鎮便民中心主任王波說:“這次改革成效非常明顯,特別是推動政務服務事項下沉以后,極大地方便了轄區群眾。現在大河鎮便民服務中心干部非常忙碌,二季度辦理事項高達475件,較改革前同期相比,增幅35.8%。”
提升鄉鎮治理效能 “一支隊伍”管執法
鄉鎮作為最基層的行政組織,最容易發現行政違法問題,卻因無執法權對違法行為只能勸說勸阻,“震懾力”不強,有時還需多次勸阻,效果不明顯,群眾對此意見也比較大。
此次改革試點中,漢濱區遵循屬地管理原則,將“六大領域”適宜鎮級承擔的高頻多發、易發現易處置的148項行政執法事項,通過依法下放或簽訂委托書的方式交由鎮級行使,構建“大綜合一體化”執法機制,著力破解基層執法“看得見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見”難題。同時,積極協調資源,統一執法文書、標志標識和執法服裝,落實獨立辦公場所、執法裝備及經費保障,全面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執法全過程記錄、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三項制度”,大力推進綜合行政執法規范化建設。執法工作中堅持普法與執法相結合,推行“首違不罰”“首違輕罰”“輕違免罰”辦法,讓剛性約束與柔性執法相互融合。
大河鎮人大主席陳輝說:“現在鎮域內只要出現‘六大領域’違法現象,各村迅速響應上報鎮執法隊,鎮執法隊第一時間到現場執法制止,大大提高執法效率,降低執法成本和違法成本。”“比如,村民未經審批發生私自違法建房現象。改革前,鎮上無執法權,只能等待區級部門前來執法。由于錯過執法‘黃金期’,導致房子主體已建成一半。對農戶來講,執法結果無非兩種,除了罰款,還要面臨拆除違規房屋,讓農戶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群眾意見大,與政府形成強烈的矛盾。現在執法隊伍組建了,執法事項也下沉鄉鎮,鎮、村全天候監管鎮域范圍內執法事項,鎮執法隊收到違法線索后,立即前往執法制止,把違法行為消化在萌芽狀態,大幅度降低違法者的違法成本,群眾也易于接受,造成的負面影響小。”
截至8月中旬,2個試點鎮累計開展聯合執法行動12次,下達責令整改違法行為通知書5件,及時制止違法行為35次,鎮域內居民糾紛、群眾投訴和亂搭亂建、亂捕亂撈等現象明顯減少。
激發鄉鎮干部動能 “三亮三評”曬績效
基層鄉鎮面臨著“行政編制緊缺、高層次人才短缺以及干多干少一個樣”的尷尬困境。一批“老黃牛”式干部,受事業身份限制,晉升通道狹窄,消弱了基層干部干事創業激情。
為了解決“人盡其才”“干部隊伍管理不暢”“基層干部動力不足、干多干少一個樣”等問題,出臺了《漢濱區鄉鎮社會治理創新改革試點鎮人員管理和績效獎勵辦法(試行)》,賦予鄉鎮用人自主權和管理權。允許鄉鎮打破編制身份限制,推行“編制身份不變、人員按崗管理”新機制,建立干部“雙向”流動機制,因崗“選人用人育人”;落實“工資走身份、獎補按業績,干部獎補差異化發放制度”,將試點鎮及駐鎮派出單位干部“目標責任考核獎金”等獎補資金實行差異化發放。同時,以“三亮三評三運用”為抓手,出臺《漢濱區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績效考核辦法(試行)》等文件,推動干部“工作任務、工作實績、晉升選用”等“數字賦能”改革。三亮,即每名干部定期亮崗位職責、亮工作任務、亮工作實績;三評,即對干部工作績效進行領導評鑒、干部互評、社會評議;三運用,即把考核結果運用到干部評先評優、提拔晉升、獎金分配上,實現以崗位履職定實績,以綜合評鑒看優劣,以精準運用明導向。
試點中,該區通過“考核賦能改革、優選支撐改革、梯次承接改革、數字提效改革”,選優配強領導班子,梯次承接政務服務下沉事項,數字賦能提效改革,進一步激發干部隊伍活力,形成干部干事創業的濃厚氛圍,大力促進轄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干部還是這批干部,但干事的狀態、結果完全不一樣,這是干部們的共同感受。通過開展鄉鎮社會治理創新改革試點,建立‘三亮三評三運用’績效考核機制,干部們的工作積極性空前高漲,工作有了動力,全鎮各項工作突飛猛進。”大河鎮黨委書記田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