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畢順 邵歡 鄭闖
文化資源日益豐富、文化人才不斷涌現、產業發展不斷壯大、村容村貌整潔有序、群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孝老愛親蔚然成風、身邊好人不斷涌現……嵐皋縣鄉村振興生機勃勃的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近年來,嵐皋縣把文化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充分挖掘、利用特色鄉村文化資源,創造地方文化品牌,凝聚鄉賢力量,引導鄉賢發揮優勢,充分利用文化陣地職能,統籌推進文化惠民等活動,以文化人,以文潤心,持續推進文化振興工程煥發鄉村新氣象。
挖掘鄉村文化資源 打造地方文化品牌
時下每天下午,四季鎮忠義廣場上鑼鼓喧天、熱鬧非凡,村民和干部集中在室外,開展“大道鑼鼓”訓練。大家熱情高漲、精神抖擻,巴文化之風采在鑼鼓敲打中彰顯得淋漓盡致。陣陣鑼鼓聲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村民圍觀,文化氛圍非常濃厚。
“我們每天下午吃完飯都到這里來排練,村民們都很喜歡。”四季鎮干部張詩文說,“鑼鼓隊不止有村民,還有鎮村干部。干群一家親,氛圍特別好。”
為了充分反映獨特的地域文化風情,展示熱情好客的淳樸民風,打響地方文化品牌,助推鄉村文化振興,四季鎮組織此次鑼鼓培訓,由鎮上班子成員帶頭學,干部廣泛參與,并且在每個村組織了5到7名精英學員,從鼓譜學起,直到逐漸能獨立完成一支鼓樂作品。
“大道鑼鼓”酣暢淋漓的表現形式,有強烈的地方群體性格特征、突出的地域文化風情、普遍的民間文藝基礎,深受群眾喜愛。現如今,全縣各鎮紛紛掀起“大道鑼鼓”排練展演,以此唱響“鑼鼓文化”、打響嵐皋“大道鑼鼓”的文化名片,發展“鑼鼓經濟”、打造“中國鑼鼓之鄉”。
今年,在縣文旅廣電局牽頭下,全縣12個鎮均組建一支鎮級鑼鼓隊,緊盯節慶假日、旅游旺季,在景區景點和縣城、集鎮等重要區域,常態化開展“大道鑼鼓”預競賽展演,向廣大群眾和來嵐游客提供更加豐富的文化生活體驗。6月22日,嵐皋《大道鑼鼓》亮相于“中國紅 紅西鳳”杯第二十三屆中國安康漢江龍舟節開幕式。音律起伏跌宕、節奏鏗鏘有力,展現了嵐皋人民凝心聚力、積極樂觀、熱情好客的精神風貌。
巴文化不僅蘊含豐富的精神價值,還有巨大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在“巴人部落”、南宮山、楊家院子等景區建設背景下,嵐皋大抓文旅、抓大文旅,深入挖掘保護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開發和利用以民俗文化、農耕文化、巴文化為代表的優秀歷史文化,加大嵐皋巴文化遺產保護開發力度,促進文化與生態旅游深度融合。同時,立足鄉村實際,把鄉村文化與現代文明要素、農村農民發展需求等結合起來,釋放鄉村文化的內在魅力,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引領鄉村風尚向上向美向善,使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更加強勁。
培育鄉賢文化骨干 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日前,在嵐皋縣民主鎮馬安村神仙樹生態農業產業基地,神仙樹整齊排列,葉子青綠而又光滑,高素質職業農民包登國與數十名村民正在手腳麻利地采摘樹葉。
“你看這個神仙樹,它的葉子和桑葉不一樣,采摘的時候就要注意一些細節……”包登國一邊給村民示范,一邊講述注意事項。
在地里干活的村民李德平說:“包總經常來到田間地頭教我們技術,他開了公司后就把我們帶到公司干活,不但教我們技術,還提高了我們的收入。”
據了解,包登國于2015年成立嵐皋縣嵐山寶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該公司以神仙樹種植、加工、銷售為主,把“神仙豆腐”做成致富產業,通過電商賣到全國各地,為鄉親們找到一條致富新路。截至目前,公司已建成神仙樹生態種植基地600畝,通過土地流轉、勞務用工、訂單收購等方式,直接帶動65戶156人增收。
“2019年,我被認定為高素質職業農民,通過學習我掌握了專業知識與技術,我也想帶動身邊的老百姓一起學習技術,讓他們有一技之長。”包登國介紹說。
近年來,嵐皋縣持續以高素質農民培訓項目為依托,開展技能培訓,培育高素質農民,促進文產協同發展。先后組織大批專家學者、農技人員下沉一線,手把手傳經送寶,把最新最優的農業技術帶到田間地頭,培養提高農民的現代化種植思維和農業管理技術,激發鄉村文化活力,釋放鄉村發展新動能。據悉,自2019以來,共開展14期素質農民培訓班,培育773人。并始終以文化產業賦能鄉村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的保護利用,突出地方特色和產業特點,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今年以來,該縣共大力開展十余場茶園開園儀式、魔芋豐收節、獼猴桃采摘節等中國農民豐收節系列活動,讓更多農民在產業發展中感受到鄉村文化的獨特魅力。
同時,引導企事業單位退休人員、返鄉能人文化工作者、文化志愿者、藝術類專業師生等深入鄉村對接幫扶,積極扶持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鄉土文化能人等成立鄉賢文化骨干隊伍,強化典型引領,推選道德模范、嵐皋好人、文明家庭等先進代表,并基于傳統文化、地域文化、民風民俗等,面向校園、社會開展了一系列活動。
加強文化陣地建設 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如今,走進嵐皋縣各鎮、村(社區)都能見到農家書屋,書屋里書籍種類多、擺放整齊,滿足廣大群眾的閱讀需要。村民在空閑時都會到農家書屋學習種養殖技術、了解惠農政策。
“農家書屋”建設是嵐皋縣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深化全民閱讀的創新舉措。政府提供基本的運行經費,保證書屋每年增加一定數量的新書,添置必要的設備。在此基礎上,動員社會各界力量支持書屋建設,依靠企業、民間組織或者個人等,以捐款、捐物和義工、志愿服務等形式,實現農家書屋的可持續發展。截至目前,嵐皋縣共建136個農家書屋,每個書屋配備有300多種圖書,涵蓋近10多個種類。分設在各鎮、村(社區),充分發揮占地小、投資少、管理方便、貼近群眾等優勢,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學到新知識。
與此同時,嵐皋縣以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示范鎮創建為契機,在民主、佐龍、南宮山鎮三個試點鎮建設文化旅游服務中心,在鎮村(社區)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文明一條街、文化活動廣場等文化陣地,開展以“民俗展演+年貨展銷+非遺展示”“閨蜜帶你游嵐皋”等為主題的年貨大集暨民俗文化展演、義寫春聯、“文旅薈萃迎新春 非遺民俗過大年”民俗文化巡演、2023元宵節燈謎晚會、“三八”節春季文旅等活動,不斷滿足農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今年,在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牽頭下,舉行了“全面助推鄉村振興 聚力建設和美嵐皋”2023年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集中示范活動、“弘揚雷鋒精神 參與文明實踐 共創文明城市”嵐皋縣創建省級文明城市志愿者誓師大會暨新時代文明實踐集中示范活動,并指導各相關部門組織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示范宣講”等系列主題宣傳活動30余場次,各鎮村(社區)開展理論政策宣講、愛心義診、群眾教育、“好媳婦、好公婆”評選等各類文明實踐活動300余次。
著眼于人民群眾對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嵐皋縣將始終發展壯大鄉村文化事業,建強鄉村文化工作隊伍,加強基層文化建設,常態化開展多種形式的文藝活動,持續推動文化振興在群眾中落地生根,打通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助力鄉村文化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