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黃慧慧
“這里空氣好,活動豐富,工作人員就像家人一樣親切,大家湊在一起有說有笑,一天很快就過去了,我住得很舒心。”在漢陰縣城關鎮反哺堂老年公寓內,84歲老人孫桂蘭笑著說,在這里有朋友,她想孩子了就回家住幾天,平時還能享受針灸、推拿、艾療等服務,身體有些小病小痛在這里做做理療,都能得到緩解。
民生持續改善,城鄉面貌顯著提升,各類“急難愁盼”快速破冰,群眾幸福感、獲得感日益提升……4月初,走進漢陰縣,城鄉大地四處潮涌著幸福的脈動。
醫養結合,老有所養
寫書法、下象棋、做康復......春日暖陽下,反哺堂老年公寓內一片和諧溫暖景象。
為推進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漢陰縣引進陜西反哺堂養老服務集團對老年公寓進行委托運營管理,該項目總占地面積20畝,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設護理型床位400張,公寓內分生活區、文化娛樂區、健身活動區、康復醫療區,公寓房設有標準間、夫妻套房、豪華套房、護理套房等多種房型,能夠滿足不同老年人的入住需求。
目前共入住老年人87人,負責日常照料的均是醫護人員和專業護工,不僅為入住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醫療服務等全方位服務,還對每位入住老人的健康狀況進行全方位評估,按健康級別進行分級護理,真正做到“醫養結合”。
家校共育,學有所樂
3月底,漢陰縣第二高級中學部分教師和家長代表、共青團員和少先隊員代表齊聚學校操場,共同開展2023年“默哀致敬,緬懷先烈”主題團、隊日活動,大家積極踴躍、興致高漲,在家校共育中接受思想淬煉。
把家長請進來開展活動僅是該校創新德育工作的一個方面。“除了課堂教學主陣地以外,我們還通過開展清明祭英烈、春節義寫春聯、蒙學經典誦讀、保護月河等各類主題實踐活動來強化學生們的德育教育。”漢陰縣第二高級中學校長王鵠告訴記者,學校堅持“立德樹人、五育并舉、德育為先”的育人方向,通過實踐將德育教育潛移默化融入學生的頭腦中、血液中,確保能做到全程全員全方位的鑄魂育人的目的。
在漢陰,將德育課融入豐富的課外活動已成為大多數學校的共同探索。近年來,漢陰縣積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教育改革創新,全力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持續抓實“六個育人”德育實效日益凸顯,德育作業、黨建+思政+德育“143”思政課改革、中小學德育一體化建設走深走實,《小作業 大能量》德育工作成果被教育部評為優秀案例。去年6月,全省中小學生德育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進會在漢陰縣召開,與會人員對漢陰縣多個學校該項工作給予高度評價。
資源下沉,病有所醫
“不用出遠門就可以讓專家給看病,不用受暈車的罪,還節省了車費,現在的政策真是好啊”。談起漢陰縣漩渦鎮中心衛生院的遠程診療,80歲的村民楊其佑贊不絕口,而在此之前,患有慢病的他需要定期去縣城或者上級醫院檢查,不僅舟車勞頓,車票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漢陰縣漩渦鎮中心衛生院建立了遠程醫療服務網絡平臺后,不僅可以完成遠程會診、舉行遠程培訓,在新冠疫情期間還發揮了顯著作用,讓基層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
鎮衛生院的高效服務得益于漢陰縣大力推行的“1522”縣域醫共體改革模式,即圍繞健全一個體系,深化五項機制,實行醫保基金、公衛資金兩個統籌打包使用,推動部門聯動、醫防融合兩個協同,構建整合型醫療健康服務新體系,組建了由縣人民醫院牽頭,中醫、婦幼、疾控協同參與,輻射帶動10所鎮衛生院的醫共體總院。
近年來,漢陰縣充分賦予總院人、財、物管理權限,由總院牽頭在全縣建立心電、影像、病理、檢驗、遠程醫療五大中心,均衡資源布局,避免重復建設,提高醫療資源使用率。如今,該縣基層衛生人才隊伍、縣域內醫療服務水平、群眾健康服務可及性都實現了新突破,縣域衛生健康事業不斷向縱深發展。
提標升級,居有所安
4月7日一大早,家住漢陰縣幸福里小區的居民吳枝斌在樓下散步,小區里流水潺潺、綠草如茵、亭閣樓榭、錯落有致,一幅動靜相宜、怡然自樂的生動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
“這個小區的前身就是太平村,當時的居住條件很差,后來因為政府統一規劃棚改,現在改造成了幸福里小區,小區不僅環境衛生好,綜合服務也很不錯,住起來身心舒暢。”談起棚改后的變化,吳枝斌很高興。幸福里小區是漢陰縣城第一個土地節約集約使用的小區,是棚戶區改造的第一個示范小區,也是縣城品質最高的保障性住房小區。不僅綠地率高、容積率低,基礎設施配套也很完善,交通便利、教育資源豐富更是得到小區群眾的一致贊譽。
“我們先后爭取到太平一期、解放一期等棚戶區改造項目9個,開工棚戶區改造面積104.5萬平方米,實施老舊小區改造14處64棟樓1503戶,建筑面積16.032萬平方米。”漢陰縣住建局局長張珍珠介紹,漢陰積極搶抓保障性安居工程政策機遇,不斷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極大改善了群眾住房條件,實現了城市建設更新、提質和高效發展,為促進住有所居、建設錦繡漢陰做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