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來慶琳 通訊員 陳瀟
從過去的“吃飽”到“吃好”,再到“吃出健康”,消費觀念的轉變也讓綠色食品產業迎來廣闊發展前景和成長空間。在全社會高度關注食品安全的背景下,越來越多安全、優質、綠色、營養的健康飲食被端上了老百姓的飯桌。
綠色食品認證為品牌插上翅膀
自綠色食品事業發展以來,尤其最近3年來,按照“穩存量、優結構、增總量”要求,我市以確保全市安全優質綠色農產品有效供給為目標,聚焦“三大重點”(農產品檢驗監測、“兩品一標”認證、爭創全國全程控試點市),以“兩品一標”認證為重要抓手,按照政府主導、部門主推、企業主體原則,全力打造安康“綠色農業牌”。
政府主導——從無到有的跨越:安康綠色食品認證已成產業發展“風向標”
春耕時節,在紫陽縣洄水鎮茶稻村科宏茶業公司生產基地,公司負責人劉理科指導著工人開展茶園除草、澆灌,確保今年茶葉增產增收。
眼下的這300畝核心茶園,也是劉理科公司的“寶貝疙瘩”,自公司的紫陽毛尖、紫陽紅茶獲得綠色食品認證以來,核準的3噸紫陽毛尖和1噸紫陽紅茶讓劉理科看到了品牌的價值所在。
“多虧了市縣農業部門在推廣綠色食品認證中給予我們指導支持,以前不知道這個認證的好處,通過近幾年出外參加各種展會才發現,越是外地人越重視這個認證。通過政府支持和自身努力,現在我們的產品也有了綠色食品認證,產品溢價達到20%以上。”劉理科的切身感受,采訪中也得到了眾多安康綠色食品認證企業的一致認同。
綠色食品是我國安全優質農產品公用品牌重要組成部分。自農業部1990年組織實施綠色食品工程,30余年來,綠色食品已成為綠色發展的先行者、開拓者和實踐者,在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提高農業標準化生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以及改善人民生活質量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伴隨我國綠色食品產業發展,自2018年以來,安康市從零起步,市委、市政府加力推進,《政府工作報告》將其作為重點,農產品“兩品一標”也被納入市對縣目標責任考核。我市結合主導產業建設抓認證、結合標準規范推行抓認證、結合農品安全抓認證,不斷優化著綠色食品認證企業結構、產品結構和區域結構,穩步擴大綠色食品認證總量,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不斷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滿足著公眾對營養健康農產品的消費需求。
作為全省首個、全國第九個國家登記品種“陜茶1號”選育單位,安康市漢水韻茶業有限公司2018年申報了“綠色食品——陜茶1號綠茶”,經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審核,認定“陜茶1號綠茶”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并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志,2019年2月27日頒發《綠色食品證書》。該公司成為全市茶葉企業中獲得綠色食品認證的第一家。
標準化茶園生產基地一角
2018年底,經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審核,嵐皋縣燭山食業有限公司生產的“燭山”牌魔芋粉被認定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獲國家級綠色食品認證證書,實現了嵐皋縣綠色產品認證“零突破”,同時也是全市首家榮獲綠色食品認證的魔芋企業。
3年多時間,安康綠色食品產業經強力引導推動、上下聯動,逐步形成了一個基地建設、投入品推廣、產品開發、市場營銷等較為完善的產業體系,并取得長足發展,綠色食品規模總量逐年攀升,品牌影響范圍逐步擴大。據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監測中心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全市全年有29家農業企業申報綠色食品認證,其中有42個產品通過綠色食品現場檢查,當年新增綠色食品32個,比2020年的22個增長近140%,全市目前共有綠色食品產品達65個。
部門主推——聯動協同結碩果:品質提升品牌培育助推產業“熠熠生輝”
2020年9月,在市委、市政府主導下,市農業農村局、財政局、林業局、富硒產業辦、供銷社、市場監管局聯合印發了《安康市五大特色產業“兩品一標”五優十佳工程實施方案(2020—2024年)》。
僅過半年時間,為持續做大做強安康農業五大富硒特色產業,全面推進五大產業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夯實全市鄉村振興基礎,我市制定了《安康市農業五大富硒特色產業五年提升行動計劃(2021-2025)》。
業內人士看來,該《實施方案》以及《行動計劃》,無疑為近年來安康特色產業在“走綠色之路,創安康品牌”上注入了新動能。圍繞《實施方案》提出的“到2024年全市綠色優質農產品產銷數量大幅提升,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登記數量年均增長10%以上”,以及《行動計劃》提出的“形成較為完善的產業體系、豐富的產品體系、健全的市場體系和規范的質量標準體系”等目標要求,通過部門協力主推,力促安康特色產業內在品質和外在形象“熠熠生輝”。
市農檢中心開展實驗室農殘檢測
風險監測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聽診器”。我市以“治違禁 控藥殘 促提升”為重點,制定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相關方案,加大隨機抽檢力度,增加產地、“三前”環節、禁用藥物抽檢比例,提高監測時效性、準確性、真實性。僅2021年,完成市本級例行監測定量檢測1232批次(其中種植業樣品951批次、畜禽產品281批次),市級監督抽查209批次,圓滿完成全年市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任務。縣級定量監測2042批次;開展縣級快速檢測35399批次;開展中輕度受污染耕地農產品專項抽檢1000批次;完成十四運會期間安康賽區天瑞塬蔬菜基地產品質量安全保供任務。今年以來,嚴格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定量監測1.5批次/千人目標任務,突出韭菜、豇豆、牛肉等主要“菜籃子”產品監測任務,并將稻谷產品納入市級監測項目。
在農產品質量檢測能力提升上,按照要求規范實驗室運行程序及崗位分工,加強全員培訓、完善設備設施、建立管理體系、開展計量鑒定,從樣品采集、前處理、上機檢測、出具報告全過程系統開展技術練兵。2021年歷經專家組現場評審,先后取得省農業農村廳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考核合格證書和安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證書,并于當年10月順利通過全省檢驗檢測機構監督抽查。實驗室“雙認證”的順利通過,標志著市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試驗室從此可獨立、合法開展農產品定量檢測,為確保全市食用農產品消費安全提供了強力技術支撐。
近日市農檢中心前往相關縣區開展綠色食品認證現場檢查
在助力五大產業建設、培育區域公用品牌上,市級農產品地標實現零的突破。“安康豬”“安康錢魚”“安康花鰱”于2021年6月獲農業農村部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安康魔芋”“安康核桃”已通過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專家評審。“安康富硒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申報資料正待專家評審。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有地標農產品18個。同時,我市組織申報的“安康豬肉”“安康富硒茶”“安康魔芋”“安康核桃”“安康花鰱”“安康獼猴桃”通過材料申報、逐級審核、品質檢測、專家評審等環節,正式納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截至2021年底,全市擁有全國名特優特新農產品19個。
企業主體——從“百轉千回”到自覺行動:為長遠計創出安康“綠色農業牌”
市場上摸爬滾打多年的老茶人王衍成,早在五年前就明顯感覺到,社會大眾對農產品安全的認識越來越回歸理性了,從過度關注安全,轉向更多地關注農產品質量和營養健康。
“前些年癡迷有機農產品認證,當然也是對我們產品品質心有底氣,因為有機認證機構多、市場復雜,且申報程序繁瑣,投入又大,走了些彎路,最后通過調研,還是覺得綠色食品認證更適合企業當下產品品質提升和品牌塑造!”采訪中,漢水韻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王衍成告訴記者,通過近年來加力綠色食品生產各環節,產品品質和品牌得到極大提升,最近兩年春茶上市后,公司高檔名優茶迅速銷售一空。
安康五大產業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證書
來自白河縣麻虎鎮十里社區江榮食品公司的紅薯粉條,在擦亮“綠色食品牌”的路上,更是千挑萬選,引進紅薯優良品種“商薯19號”為原料,經4道清洗、7次過濾、12道精選精制而成,于2020年11月取得綠色食品標志認證。在這條紅薯粉條生產線上,更多脫貧群眾被鑲嵌在產業鏈上,為當地產業振興、群眾增收打下堅實基礎。
竭力讓消費者買到放心安全農產品,同樣是安康天瑞塬公司的不懈追求。“目前我們有4個產品已取得綠色食品認證,分別是辣椒、番茄、茄子、黃瓜。我們也是全市首家蔬菜類綠色食品企業。”在公司忠誠蔬菜種植園,負責人劉瑞紅一邊帶著記者參觀,一邊自豪地說。
實踐經驗基礎上,該公司制定了辣椒、番茄、茄子、黃瓜4個綠色食品種植技術規程,成立綠色食品
生產管理工作小組,設立標準化種植觀測點,為后續編制生產手冊做好準備。同時堅持外向化拓展,加快產品精深加工和開發步伐。目前,公司這4種產品經凈菜加工包裝成蔬菜禮盒出售,2021年投入市場銷售2萬多箱,獲得了較好經濟效益,市場反饋良好。
“我們現在的產品供不應求,黃花菜遠銷至東南亞、北美等十幾個國家,并在原有客戶基礎上,不斷開拓新市場,出口額逐年增加。目前公司年產值達1億元,年出口創匯800萬美元。”位于石泉省級經開區的安康正興有機綠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王金蘭在采訪中告訴記者。
優質農產品走出國門
據了解,近年來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企業+專家指導+種植基地+訂單”等方式,公司已累計扶持發展安康四縣一區黃花菜種植基地近3萬畝,帶動種植戶8000余戶、脫貧戶2000余戶,畝產收益達8000元以上,累計帶動就業500余人次。也正因“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綠色食品”等認證的不斷推動加持,尤其通過的良好農業規范(GAP)認證,為安康農產品走出國門打下基礎。
2021年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印發了《綠色食品產業“十四五”發展規劃綱要(2021—2025年)》,對于近年來綠色食品產業漸成井噴之勢的安康而言,無疑是一項重大利好。今年2月,市政府辦印發《全國名特優新高品質(富硒)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試點市實施方案(2021—2023年)》,要求培育一批全國名特優新高品質農產品、特質農品、綠色食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為安康加力打造“綠色農業牌”注入了內生動力。
眼下,更多的“劉理科們”正躍躍欲試、準備大展拳腳。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監測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至今年3月,全市已有35家企業擬申報茶葉、蔬菜、水果、食用菌37個產品的綠色食品認證,各縣(市、區)正抓緊按申報程序,組織編寫認證資料、制定質量控制技術規范、開展企業內檢員培訓,強化企業綠色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意識。
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汪成安表示,聚焦全市主導產業和縣域特色產業,農業部門將全方位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進一步強化基地建設、主體培育、市場拓展和宣傳培訓,按照“一標一業一品牌”思路,著力推進以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為主的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全力打造區域公用品牌助力鄉村振興。
消費者購買綠色食品 要做到“三位一體”
消費者在市場上選購綠色食品時,應注意包裝上有無綠色食品標志圖形+中文“綠色食品”、英文“GREEN FOOD”的中英文與圖形組合體、“經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志”字樣及企業信息碼等“三位一體”。
消費者還可通過登錄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官方網站——信息查詢專欄,查詢綠色食品的真偽。
延伸閱讀:何謂綠色食品?
綠色食品,就是指產自優良生態環境,按照綠色食品標準生產,實行全程質量控制并獲得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的安全、優質食用農產品及相關產品。
綠色食品農產品和加工食品生產必須按照《綠色食品標志管理辦法》規定的程序,經申請、檢查、檢測、核準,獲得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才可稱之為綠色食品,未經核準的任何產品,都不能稱為綠色食品。
從分類上講,綠色食品產品品種豐富,現有產品門類包括了農林產品及其加工產品、畜禽、水產品及其加工產品、飲品類產品等5個大類、57個小類、近150個種類,基本上覆蓋了全國主要大宗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
為什么綠色食品是安全、優質的?
首先產自優良生態環境:優良生態環境是綠色食品生產的基礎,強調的是產品或原料產自優良生態環境,產地環境的土壤、大氣、水等環境因素通過嚴格監測,符合綠色食品產地環境技術標準NY/T391要求,確保產地環境無污染。
其次,是按照綠色食品通用準則《肥料、農藥、獸藥、魚藥、飼料及飼料添加劑、食品添加劑、海洋捕撈水產品、產品檢驗、產品抽樣、儲藏、包裝等》和產品標準體系組織生產,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強調在保證食品安全、生態安全和環境安全前提下,合理利用農業投入品,實現生態平衡、資源循環利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目標。
綠色食品技術標準體系包括:產地環境標準、生產技術標準、產品質量標準、包裝貯運標準以及其他相關標準。主要特點:強調安全、無污染,生產過程中科學合理使用農業投入品,強調對環境不產生污染;體現安全,綠色食品標準中部分安全性指標嚴于國家標準或發達國家標準;體現優質,綠色食品產品標準“感官和理化”指標達到相應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中“一級、一等或優級”以上要求。
三是實施全程質量控制——
綠色食品遵從“土地到餐桌”全程質量控制技術路線,實施“兩段監測、過程控制、標志許可、證后監管”,推行質量審核與證明商標管理相結合的運作模式。
通過產地環境和產品質量的兩端監測,把住生產源頭的環境質量關和產品質量關。通過對生產過程的監督管理,把住生產中的投入品關,并控制其他可能產生的危害,確保消費者食得安心、放心。
什么是綠色食品標志?
綠色食品標志圖形由三部分構成,即上方的太陽、下方的葉片和中心的蓓蕾。標志圖形為正圓形,意為保護、安全。顏色為綠色,象征生命活力。整個圖形表達明媚陽光下人與自然的和諧與生機。
綠色食品標志是我國第一個證明商標,由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于1996年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依法注冊,它的創立、使用與保護,開創了我國證明商標的先河。
綠色食品標志商標包括標志圖形、中文“綠色食品”、英文“GREEN FOOD”及中英文與圖形結合等四種形式。
標志使用人應當按照綠色食品商標標志設計使用規范手冊內容,在獲證產品包裝上使用綠色食品標志。
良好農業規范(GAP)認證
良好農業規范(GAP)認證是一項國際通行做法,以解決農業生產階段基本食品安全同時兼顧環境保護、動物福利、員工健康為目標的認證制度。我國良好農業規范認證制度已取得“全球良好農業規范”(GLOBALG.A.P.)的等效性認可。
(市農檢中心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