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祝小康
今年以來,漢陰縣林業局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重要位置,全力推進高質量林業建設。山林披翠,天藍水碧,生態高顏值成為漢陰大地的鮮明特征和金字招牌,為生態安全全面保障、生活空間持續改善、綠色產業高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做出了突出貢獻。
今年國慶期間,位于漢陰縣漩渦鎮的鳳堰萬畝古梯田到了稻谷豐收的時節,綿延數十公里的稻田層層疊疊,如一副立體的畫卷,讓人沉醉的稻香也彌漫在整個漩渦古鎮;在該縣的雙河口鎮三柳村,朱鹮翩躚、白鷺伴飛的景象成為常態,大量的野生鳥類吸引了大批觀鳥者來此拍照打卡;在澗池鎮五星村軍科玫瑰園,牡丹、玫瑰爭相綻放,原生態休閑步道游人如織,成了市民休閑的好去處……而這樣的美景,在漢陰縣已比比皆是,廣大鄉村,正用各有特色的景觀,織就出一幅幅壯美圖卷。
承古開新,構建綠色生態
3月12日,在城關鎮五一村召開的“鄉村振興我參與、同為家園植綠樹”漢陰全民義務植樹行動啟動儀式上,全縣四大領導班子部分成員和機關干部及城關鎮干部一同來到牡丹園區開展義務植樹,栽植七葉樹500余株,用實際行動綠化國土。當日,全縣10個鄉鎮同步組織開展了義務植樹活動活動,1500余人共植樹25700余株,推進了全縣生態綠化進程,帶動全縣17.3萬人參與,義務植樹65萬株。
在護綠、愛綠、植綠的過程中,漢陰縣林業局堅持規劃引領,投資823萬元用于國土及道路綠化建設,全年完成節點綠化19處5100畝。按照適地適樹、因地制宜,宜綠則綠、應綠盡綠的原則,大力推進山地、坡地、城市、鄉村、通道、河道綠化,拓展綠色生態空間,城市綠化美化水平不斷提升。加快構建城區、鄉鎮、村莊綠化的“三位一體”,經濟林、生態林、景觀林“三林共建”,路網、水網、農田林網“三網融合”的城鄉森林生態體系,建設移民搬遷綠化示范點和村莊綠化示范點各1處,打造生態文明示范戶65戶。將香樟、銀杏、海棠等優勢樹種植入鎮村公路,打造了541道路、漢漩路、漢雙路、平澗路等一條條“美麗公路”,引得游客慕名而至、流連忘返。
為實施森林生態工程,漢陰縣今年共進行森林撫育面積2萬畝,低產低效林改造2萬畝,飛播造林1萬畝,實施封山育林工程2.26萬畝,森林植被明顯改善,活立木蓄積量近5年增長了18.9%,林木資源的培育由“量”向“質”發生了根本性轉變。
而今,漢陰縣的濕地已變身公園,城市融入大自然。這背后,是全面推進陜西漢陰觀音河濕地公園(試點)硬件設施建設的成果顯現,345萬元資金的扎實投入,讓濕地公園成為群眾共享的綠意空間,促使該濕地公園成為全市濕地科普宣教和生態文明教育基地、濕地文化的展示平臺和生態名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樂園。
漢陰縣林業資源豐富,尤為重視古樹名木保護,率先提出古樹名木“一樹一策”管護方法,開展古樹名木養護和搶救復壯措施,通過標牌解讀的形式詮釋古樹的“前世今生”,以古樹名木為載體傳承漢陰千年文脈。全縣共有古樹名木63株,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古樹11株,二、三級保護古樹52株。
精準施策, 筑牢綠色屏障
自今年7月以來,漢陰縣深入推進林長制,按照“黨政同責、分級負責”的原則,建立縣鄉村組四級林長制管理體系。印發了《漢陰縣全面推行林長制實施方案》和鎮級林長制實施方案,建立健全了鎮村林長制體系,設立鎮級林長117個、村級林長139個。以鎮村組為單位劃定責任區域,層層壓實責任,聘請232名森林資源監管員、850名專職護林員,構成“一長兩員”源頭保護管理架構,將森林資源保護落實到每個山頭地塊和責任人,創新實施“林長+警長”機制,讓“警長”為“林長”保駕護航。
扎實落實2021年森林督查539個圖斑交辦任務,完成森林資源“一張圖”年度更新,制定新一輪《漢陰縣林地利用保護規劃》,堅持林地分類分級管理,加強全縣項目工程建設征占用林地全過程監管和服務。開展“打擊毀林專項行動”和“清風行動”,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違法行為,形成有效震懾力。夯實森林防火責任,齊抓共管度過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等防火重點期,在“清明節”來臨之際采購塔柏2900株,發放給群眾,切實提高野外火源管控水平。加大對重點部位的嚴防死守,全縣森林防火工作態勢平穩,連年獲評“秦巴片區森林防火先進單位”。
狠抓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建立健全森林有害生物監測預警、檢疫御災、防治減災體系,全縣有害生物無公害防治率100%,種苗產地檢疫率100%,測報準確率99.2%。在全市率先推行松材線蟲病三年績效承包除治方案,取得顯著成效,在全省林業工作會上作經驗交流。
良好的生態環境讓更多的野生動物得以繁衍棲息。據“雪亮工程”野外監測顯示,越來越多的野生動物進入了監控視線。全縣共存留朱鹮63只,全年出動救護野生動物9次,成功救助二級保護動物3只,“三有動物”6只。
擦亮底色,發展立體林業
生態資源是最寶貴的資源,今年漢陰縣依托“綠水青山”不斷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大力推動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加快林業產業和鄉村振興戰略深度融合發展。
狠抓富硒核桃、油茶、花椒、脆李等林業特色產業建園,大力實施林業產業提質增效工程。新建各類產業園3.39萬畝,其中核桃園0.3萬畝,油茶園0.7萬畝。大力發展林業示范園區,走規;、標準化之路,培育雙河口佳林核桃市級航母型園區1個,雙乳沈家寨縣級航母型核桃園區1個,培育鐵佛四合、漢陽天池等縣級園區3個,蒲溪田河核桃園區成功獲評市級園區。
進入冬季后,鐵佛寺鎮合一村村民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入山,帶著工具去森林采收天麻,茂密的樹林里,天麻就隱藏在林木的根部。“你看我一鋤頭挖下去,到處都是天麻,這個頭也不小哩。”村民楊分保告訴筆者。
“天麻對生長條件的要求就一個‘野’字,天麻種子埋入土地,無根無葉,不施肥、不打藥。我們合作社發展了150畝天麻,預計收入在170萬元。”合一村村集體經濟負責人馮友國說。
該縣通過突出“一鎮一業”和“一企一策”,扶持壯大一批林下經濟市場主體,帶動林下經濟向縱深發展。培育創建省級龍頭企業4家、市級林業龍頭企業7家、市級林下經濟示范點7處,林業專業合作社32家。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等組織模式,充分調動群眾參與林下經濟的積極性。全縣林下經濟種植面積累計達11萬畝,林下食用菌累計達3500萬袋,林下中藥材1.9萬畝,林下養殖191萬頭只。全縣林下經濟產業累計覆蓋農戶3.63萬戶,其中已脫貧戶2.318萬戶。截至目前,漢陰縣完成植樹造林6.95萬畝,林業產業總產值市林業局口徑超過17.3億元,林業真正成為普惠民生的綠色產業。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局將全力落實縣十六次黨代會‘5755’戰略部署,讓‘生態綠’成為漢陰縣鞏固脫貧成果和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的最靚底色。”漢陰縣林業局長李超表示。
立足當前,謀劃長遠。漢陰縣將持續推進國土綠化,健全森林資源管理網絡,做大林下經濟規模,縱深推進產業融合發展,打造生態綠色品牌,釋放林下產能,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后發優勢,走出一條效益更好、后勁更足、勢能更優的“生態漢陰”綠色發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