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吳保副主任醫師正在閱讀研判圖片
現代醫學,特別是醫學影像學的飛速發展,使疾病診斷越來越離不開這種神奇的檢查手段。
從祖國傳統中醫的望、聞、問、切, 到西醫的望、觸、扣、聽,再到如今的B超、CT、核磁、胃腸鏡乃至特殊顯影劑引導下的派特CT , 使人體潛藏很深的疾病都逃不開聲波電波和磁場的探測掃描,特別是成像后的圖片閱讀研判,更離不開臨床看病大夫背后一個特殊群體——影像醫學工作者的幕后支持,也使記者對這門技術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僅以肺部CT影像為例,要從一個很小的結節或一處模糊的體內物質圖像判斷它的良惡性,影像醫生必須具備豐富的讀圖經驗和精湛的綜合識別技術,一絲馬虎都會給病患帶來不可逆性的災難。
據市中醫院影像科副主任醫師吳保介紹:CT掃描基本可發現人體肺部等重要臟器小到0.5公分的病變,特別對肺等部位惡性結節病變檢出率可達到百分之七八十以上,而且他們現在引進的具有國際領先水準的雙源CT和3.0T核磁共振成像更加清淅,從醫療后臺為臨床大夫判斷疾病治療疾病提供了更加客觀的依據。
狹路相逢勇者勝,疾病面前“怕”者生。這個“怕”不是害怕,而是在日益重視生命健康的今天,只有敢于正視自己身體可能出現的毛病,做到早發現、早診治、早治療,你才是戰勝可能出現疾病的勇者,完善自己人生的旅途。
記者卜一兵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