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湯海錄)近年來,漢陰中學以黨建引領為依托,將統戰工作與教育教學、疫情防控、平安校園等重點工作緊密結合,整合資源,不斷豐富學校統戰工作新內容。
圍繞一條主線。該校結合本地本校實際,將“歷史傳承——當代有為——偉大復興”作為學校統戰工作主線。在學校校史館中的黨史部分呈現統戰工作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漢陰沈氏家訓、三沈功業、陜南抗日第一軍、移民墾荒等資源,認真摸排學校統戰工作對象情況,以師生中的典型人物和故事為主,系統梳理學校在統戰思維引領下取得的各項發展成就。堅定“四個自信”教育,通過統戰知識教育,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力量。
打造一園一館一課一景一劇一展。打造校本課程中心展示園,展示該校校本課程中有關統戰題材的內容,同時開發、展示漢陰歷史中各界賢達和愛國人士故事的校本課程。新建漢陰中學校史館,將漢陰縣歷史演變、黨的一大到十九大的進程、漢陰中學的發展三條線融會貫通,展現漢陰在各個時代涌現出的愛國進步人士的光輝事跡、學校在各個時代的典型先進人物以及在黨的帶領下漢陰取得的輝煌成就。打造與統戰文化有關的校本課程,以“政治、歷史、地理、語文等國家教材中統戰相關知識課外延伸、漢陰12個民族知識課程、四個自信專題講座”為主要內容適時開展長期課、短期課、講座課。打造融有統戰文化的廊亭景觀,把主教樓核心區變為學生樂去、有思、立志的樂園。以漢陰中學誕生故事為故事源頭,展現漢陰各界人士愛國奮斗精神,展現漢陰中學跟黨走的愛國歷史。開展統戰知識進校園專題展覽,以黨建引領統戰工作為依托,宣傳統戰文化知識,展示學校統戰工作動態和成果。
確保五個融入。一是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將統戰文化融入學校辦學理念和校訓,將統戰主題的雕塑和浮雕融入統戰文化園建設,利用“兩廊”建設統戰宣傳陣地,潛移默化引導學生踐行、弘揚統戰精神。二是融入課程體系,深挖思政、歷史等國家課程中的統戰元素,拓展知識脈絡,開發統戰專題校本課程。三是融入德育活動,把統戰知識納入升旗儀式、班團課、節慶日、校園藝術節等校園活動,面向學生宣講統戰理論,鼓勵學生進行統戰藝術創作。把《沈氏家訓》《陜南抗日第一軍》等劇目作為學校保留特色劇目,把三沈紀念館、雙河口將軍紀念館、陜南抗日第一軍紀念碑、漢陰縣國防教育展覽館等納入學校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四是融入教學常規,把統戰知識納入教職工繼續教育,開展統戰工作相關的課題研究,把評選結果納入績效考核,增強全體教師的統戰文化素養。大力開發具有漢陰中學特色的統戰知識課程,確保統戰課程有教材、有教案、有授課、有考核、有成效。五是融入學生評價體系,通過“民族團結教育”為主題的黑板報和手抄報展覽、統戰故事、作文競賽等活動引導學生注重對相關知識的學習,把學生統戰知識考核成績和實踐經歷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達到五個認同。通過持續不斷的統戰文化的熏陶,達到促使全體師生教職員工發自內心的認同偉大祖國、認同中華民族、認同中華文化、認同中國共產黨、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覺樹立“四個自信”,從而筑牢全體師生的思想基礎,激勵全體師生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奮發有為。
目前,該校校史館已建成開館,校本課程已進入深化實施階段,校史統戰劇《鳳凰涅槃》已經公演,通過持續不斷的統戰文化的熏陶,統戰知識進校園教育教學工作落實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