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劉仁宏 馮友松
近年來,漢陰縣針對全域脫貧摘帽后出現的農業產業跨村發展、易地搬遷群眾跨村居住、資源要素跨村流動的新情況、新動向,積極總結澗池等部分鎮2018年以來的先行實踐做法,于2020年全面推行“支部聯建、產業聯盟、資源聯享”的“三聯”工作機制。今年,該縣被確定為全市“三聯”工作機制整縣試點示范單位,全縣各級黨組織以支部聯建為核心,以產業聯盟為路徑,以資源聯享為目的,優化基層組織設置、產業組織形式和資源配置方式,打通地域、行政、行業限制,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推動形成了黨建促產業、產業帶民富、民富生態美的發展格局。
支部聯建,聯出心手相牽一家親
平梁鎮興隆佳苑社區屬于易地扶貧搬遷社區,現入住443戶1749人。如何讓群眾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成了社區黨支部的頭等大事。
“搬遷群眾在這里沒有土地和固定收入,我們非常著急,正好,縣上出臺推行‘三聯’工作機制,為我們破解了難題、提供了路徑,社區黨支部按照黨建引領、黨員垂范、幫帶共進的思路,與地域相鄰、產業相近的興隆村、西嶺村‘聯姻’共建,聯建千畝蠶桑產業園,發揮了黨支部的‘火車頭’和‘排頭兵’作用,成為兄弟縣區前來參觀學習的必選之地。”興隆佳苑社區黨支部書記歐波說。
據介紹,脫貧攻堅期間,搬遷群眾每戶都有一筆產業獎補資金,但苦于沒有發展產業的土地資源。當時,與該社區相鄰的興隆、西嶺兩個村有大片閑置土地,但缺乏項目資金和技術支持,同樣面臨發展難題。平梁鎮黨委把興隆佳苑社區黨支部與興隆村、西嶺村黨支部結成聯建對子,從規范“三會一課”、主題黨日做起,互派干部掛職,實行支部以強帶弱、先進帶后進,共商發展思路,共解發展難題。
在談到社區與聯建村如何共同發展產業時,歐波說:“我們聯建后,統一思想共識,打破村域界限,流轉土地2000多畝,建標準化密植桑園1500畝、養蠶工廠20處,發展林下養雞15000只,與西嶺村茶葉專業合作社聯合研發桑葉茶,提升附加值,去年實現利潤110萬元,實現了村集體、涉農企業和農戶‘三方受益’。”
同樣,雙乳鎮玉河村以“三聯”工作機制為橋梁,堅持抓黨建促發展,與臨近的三同村黨支部“聯姻”,形成強弱聯動、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發展的良好格局。做強支部聯建,提升組織力。雙乳鎮黨委充分醞釀,把新任人數多、經驗欠缺的三同村與村級班子穩定、經驗豐富的玉河村進行聯建,實行“支部書記1+N”幫帶法,通過兩支部定期互通講黨課、抓產業、抓治理,達到以老帶新、以強帶弱。
建班子、帶隊伍,趟出發展新道路。三同村黨支部書記熊波說:“和玉河村聯建以來,經常組織兩村黨員到產業基地、園區企業實地觀摩,推動組織共建、隊伍共育、發展共商。比如今年組織兩村黨員代表、致富能人先后5次赴旬陽、紫陽、漢濱等地考察釀酒和林果發展,讓黨員干部打開了眼界,增強了發展信心和服務群眾意識。”
“荷蝦共養”千畝荷塘是雙乳鎮雙乳村與江河村黨支部聯建產業示范基地,年產小龍蝦約15萬千克,實現產值近300萬元。雙乳村黨支部書記沈桂順告訴筆者:“江河村作為省級標準化黨組織示范村,聯建后就像親戚一樣處處幫扶我們。這幾年,我們村的黨支部建設水平提高了、產業壯大起來了,群眾的錢袋子也慢慢鼓起來了。”
作為“三聯”工作機制試點縣,目前該縣156個村(社區)黨組織結成聯建對子86個、村企聯建對子90個、城鄉聯建對子112個、縣域內外聯建對子8個。2020年以來,先后建成省市標準化黨組織24個、“五星級”黨組織5個。
產業聯盟,聯出強村富民新路徑
完善產業鏈條是破解產業發展瓶頸的有效路徑。該縣通過同質聯營、異業聯動、龍頭企業聯帶等方式,組建同類型產業聯盟61個,成立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141個,發展蠶桑、茶葉、果蔬等特色產業6.89萬畝。組建不同類型產業聯盟13個,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依托“鎮園聯盟”模式,推動富硒大米、獼猴桃、茶葉、蔬菜等產業上規模、成品牌、增效益,一個個經濟合作組織發揮了“三聯”工作機制帶來的強大經濟效應。
澗池鎮軍壩村與棟梁村、洞河村聯建成立香椿產業特設型聯合黨支部,在資金、土地、技術等方面聯享,依托“三個一”產業資金投資220余萬元發展香椿種植,吸納其他市場主體投資24萬余元,推動香椿產業股份化,帶動農戶、集體共同增收。通過“支部+聯合社+分社+農戶”的方式,3個聯建村共同種植露天香椿1800畝,并在軍壩村和棟梁村建成1000平方米大棚香椿,今春采摘香椿近1500千克,實現收入9萬余元,大部分銷往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并出口到加拿大、韓國等海外市場。
村企聯建打造合作共贏新氣象。近年來,平梁鎮太行村黨支部與陜西秦嶺太行山富硒茶葉科技有限公司黨支部聯建,成為該縣推進“三聯”工作機制村企“聯姻”的典范。
陜西秦嶺太行山富硒茶葉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沈桂述介紹:“自從和太行村黨支部聯建后,公司承包了村集體的800余畝茶園,合力打造‘老樹茶’品牌,目前開發的茶枕、汽車靠墊暢銷國內外,并獲得了12項國家專利、2項國家級金獎以及中國特色旅游產品稱號等榮譽。同時,公司將村集體收儲的老舊房子改造為民宿,建成了太行茶山驛站旅游景點,推動了茶旅融合發展。”
通過城鄉聯、村村聯、村企聯,打造出了協作發展、合作共贏的新平臺。據介紹,太行村還與鄰近的沙河村共同開發老油樹茶,建油茶產業園1600余畝,年產值300余萬元;將集體閑置荒山流轉給愚公花椒專業合作社,發展花椒1500余畝,年產值300余萬元,村集體累計分紅10.2萬元,實現了企業、村集體和群眾互利共贏的目標。
強帶動、提質效,打造產業新地。三同村、玉河村黨支部聯建后,以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為依托,與頤品莊園公司聯建,按照“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和“飛地經濟”的思路,建立了聯建村產供銷鏈條。熊波介紹:“我們村在頤品莊園入股10萬元,今年種植豌豆400畝用于企業高端酒曲制作,同時在玉河村種植拐棗、獼猴桃700畝,甜稈、高粱500畝,用作釀酒原材料產地,針對釀酒產生的酒糟處理難、甜玉米和豌豆秸稈利用率低等問題,在玉河村建設養牛場1處,酒糟和秸稈作為養牛飼料,牛糞作為產業發展‘農家肥’,促使‘廢料、養料、肥料’循環使用。”
資源聯享,聯出鄉村振興新氣象
澗池鎮紫云南郡社區是漢陰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社區,為尋求搬遷社區后扶發展新路徑,該社區探索出了“1+6”區域化發展聯盟模式,與相鄰的紫云、中營、樅嶺等6個村聯建結對子,整合資源建成農業園區、社區工廠,使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
該社區堅持產業聯盟,引領聯建的6個村發展1200畝富硒大棚蔬菜產業園,累計銷售額超70萬元;建設手工編織產業園,合力引入萬順興電子、騰發五金、藝藤家具、康泉制衣等4家企業入駐開發產品40余種,實現年產值1140萬元。同時成立南郡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入股社員660戶,入社資金476.1萬元,組建“合作社+生產發展部、物資供應部、財務管理部、技術服務部、加工銷售部”的“一社五部”運行機制,將聯建村的能人大戶、產業帶頭人充實到五部之中,合作社的專業化水平逐漸提高。
資源聯享,讓閑置資源動起來、活起來,紫云南郡社區黨支部書記張紅霞說:“聯建的6個村通過建農業園區、社區工廠,帶動搬遷群眾就近就業700余人,盤活了土地閑置資源,實現了利益最大化,‘1+6’的區域化發展聯盟,破解了產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難題。”
而作為全省首批村級黨組織標準化示范村的西壩村黨支部,與馬鞍橋村聯建后,兩村在產銷、就業、培訓方面實行聯合開展,以股份制形式投入136.8萬元,在馬鞍橋村創辦硒地釀造有限公司,發展甜稈、蠶豆、甜玉米350畝,公司通過“冬季釀酒、夏季曬醬”,兩年來收購甜稈、甘蔗、大米等農副產品價值達70萬元。同時在馬鞍橋村新建脆李、紅桃等產業園50余畝,發展生豬、小龍蝦等特色產業基地,新培育家庭農場6個,形成了產、供、銷一體化產業發展鏈條,村集體和農戶實現了“雙增收”。
“通過推行‘三聯’工作機制,把資源整合、產業融合、力量聚合的理念從各村內部擴展到外部,促進各類發展要素在更高層次、更大范圍、更廣空間流動,推動各村抱團發展、區域協同發展,有效解決了黨建與發展結合不緊密、產業發展不充分、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形成了抓黨建促脫貧成果鞏固、促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漢陰縣委書記劉飛霞在調研推行“三聯”工作機制時說。
該縣按照“資源整合、產業融合、力量聚合、成果共享”的思路,通過聯席會議、聯動考核、定期培訓和互派干部掛職等措施,使“三聯”工作機制在全縣落地生根,村級黨組織由“單兵作戰”向區域“協同抱團”轉變、產業發展由“離散運行”向“集約經營”轉變、資源配置由“粗放配置”向“精準供給”轉變,真正把群眾鑲嵌在產業鏈上,實現村集體經濟壯大、群眾致富增收、鄉村振興多方共贏。
2020年,該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201元、增幅7.9%,村集體經濟“空殼村”全部清零,實現農業總產值32.2億元,農業增加值達19.19億元。今年前6個月,該縣生產總值達53.1億元,同比增長14.7%。一個個可借鑒可復制的典型做法,為該縣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