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漢濱區不斷加強涉農資金整合力度,創新“資產收益”模式,大力發展光伏產業,讓電能成為漢濱脫貧攻堅的不竭源泉,變“輸血”為“造血”,增強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在漢濱區關廟鎮老龍村光伏扶貧發電基地,一排排光伏發電板整齊劃一,在太陽的照射下閃閃發光。老龍村是漢濱區關廟鎮9個貧困村之一,全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83戶1077人,為確保2018年全村脫貧摘帽,村上將128畝集體荒山通過折股量化,建成了容量為1.0816兆瓦的新能源光伏發電項目,于7月31日實現并網發電,月發電量達到90千瓦。通過土地流轉集約經營、光伏農光互補立體間作套種等形式,年產值200多萬元的農光互補項目可實現貧困戶當年分紅。
漢濱區關廟鎮老龍村第一書記 何忠早 通過本項目建設可實現全村經濟收入90萬元左右,實現幫扶帶動貧困戶的全覆蓋,同時我們組織引導金花農林科技有限公司在光伏棚下種植金銀花120畝,通過土地流轉、園區務工、收益分紅等,向本村貧困戶提供常年性、季節性臨時用工,有力推促脫貧攻堅工作。通過多渠道做好鞏固提升,確保脫貧的穩定性。
近年來,漢濱區一直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做足特色文章,把以光伏為主的可循環項目,作為全區產業發展、產業扶貧的主攻方向,集中力量培養和支持光伏基地建設。在符合土地整體利用規劃條件下,充分結合當地地勢、光照、交通、并網等優勢條件,通過“板上發電、板下農業”的高效種植、養殖模式,在全區231個建檔立卡貧困村規劃建設村級光伏電站,按照貧困村每戶1萬元,深度貧困村每戶2萬元的產業扶貧引導資金,以村集體投資入股的方式,確定了17個村級光伏扶貧電站項目,已建成13個,總裝機容量約40.62兆瓦,總投資3.09億元。
漢濱區扶貧開發公司總經理 徐軍 截止目前,全區譚壩、關廟、建民、五里、沈壩等鎮辦13個項目點約30兆瓦全部建成,5個并網發電,輻射帶動76個貧困村,可實現14000人穩定受益,助推更多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與此同時,漢濱區先后制定了《漢濱區村級光伏扶貧電站項目收益試點方案》、《漢濱區鎮村產業引導資金分紅協議書》,通過折股到村、量化到戶的入股方式,依據實際發電量,由國網公司高新分中心每半年向區扶貧開發投資有限公司結算,扣除相關電站成本費用后,將實際收益足額支付給貧困村,各貧困村根據所得收益按期給貧困戶分紅。
漢濱區關廟鎮老龍村貧困戶 章進波:一年我們在這個電廠里面務工帶這個分紅和土地流轉可能能掙個一萬多塊錢,對咱們這個脫貧還是有一定的保障。
漢濱區區扶貧開發公司總經理 徐軍:下一步,漢濱區將通過實施“飛地模式”移民搬遷社區“屋頂電站”模式,充分利用資源,建設村級電站50個,裝機容量30兆瓦,使全區貧困群眾將獲得長期穩定的“陽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