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了《梁家河》一書,讓我心潮難平。同樣是村黨支部書記,同樣有帶領群眾一起為吃飽飯、建設好家鄉奮斗的經歷,青年習近平在梁家河的成長奮斗經歷,在我心中激起強烈共鳴。
我是1988年當選為蔓營村主任的。當時的情況是,群眾吃不飽肚子,到組沒有一寸公路,群眾的居住環境極差。從當選那一刻起,我就下定決心,要帶領大家改變家鄉面貌。多方爭取資金修通了通組公路,修建了堰渠,把臨河近200畝河灘地改造成水田,栽種上了效益高的蓮藕。無意之中,“蔓營荷花”也讓蔓營村出了名。之后,搶抓新農村建設機遇,經過幾年的發展,一個依山傍水、白墻青瓦的新村,徹底底改變了群眾人居環境,新農村建設得到了各級肯定。
蔓營村今年整村脫貧,鄉村振興的號角也已經吹響,作為一個老黨員和村支書,對于如何發展,我還是有些茫然。看到《梁家河》中,習近平總書記從一個十幾歲的“城里娃”,成長為村黨支部書記,年紀輕輕,就能帶領大家干成那么多事,贏得了鄉親們的支持。我一下子又有了年輕時的豪情,也突然間明白了該如何干——那就是學習和依靠群眾。
作為黨支部書記,建立學習型黨組織是工作的必須也是個人的需要。過去的經驗只能是借鑒,絕對不可以迷信或作為炫耀的資本。要靜下心從書本中學、虛下心向各級干部學、放下身段向身邊群眾學,才能解決工作中的問題。要堅定旅游村的規劃,發動群眾、緊緊依靠群眾“一張藍圖”繪到底,把集體經濟搞上去,用建設家鄉的奮斗目標凝聚起群眾的力量,組織大家一起來參與。
在村干部任上整整30年,我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都灑在了這片生我養我的土地上。看到鏡中自己斑白的頭發,眼前生機勃勃的家園,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在任一天,絕不虛度,一定要帶領干部群眾努力奮斗,讓蔓營村的發展跨上一個新臺階。
白河縣西營鎮蔓營村黨支部書記 江長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