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棲湖
安康新聞網訊(記者 熊鋒 張世虎)夏至時節,萬物華秀。6月23日周五已臨近晚上7點,石泉“三創”辦公室里,打印機吱吱作響,電腦鍵盤仍在“輕盈起舞”,綠植盆栽生機盎然,工作人員正再次梳理創建國家森林城市迎驗點相關資料,他們在為7月上旬的“創森國考”做最后的準備。
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在收獲2枚“國字牌”榮譽之后,石泉再次起步,在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道路上領跑全市。從2014年全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啟動以來,石泉堅持生態優先、城鄉一體、全域統籌,敢投入、能出力、懂讓位,積累了豐碩的綠色財富,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全力配合全市“創森”。
統計數據顯示,三年來石泉共計投入建設資金約2億元,多渠道撬動民間投資近1億元,投入“綠色銀行”建設。截至2016年底,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75.8%,比國家創森指標高40.8個百分點。累計新造林面積16.85萬畝,超目標任務2.45萬畝,平均每年新造林占縣域面積2.2%。
春潮廣場
“三創”辦公室的窗外,就是近3萬平方米的春潮廣場,融休閑娛樂、園林景觀于一體,備受市民歡迎。此時余暉下面,廣場上人潮涌動,在綠色中翩翩起舞。自“創森”以來,石泉縣大力實施城區綠化工程,堅持把綠化作為改善縣城環境的重要措施,先后新建了江南濕地公園、楊柳水保示范園、秦巴風情園,并對濱江公園、北辰森林公園、楊柳濕地公園進行了改造提升,縣城26個綠地廣場及其他休閑綠地星羅棋布,宜居縣城當之無愧。
“城區處處可見綠,出門兩三百米內必有綠地。真正的實現城在林中,林融于城”,‘三創’辦副主任周傳利介紹到,截至去年底,縣城綠化覆蓋率達51.64%,縣城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2.6平方米, 道路綠化率達86%。
通過“拆圍透綠、拆違建綠”、綠化進單位、小區、家庭等措施,石泉在有限的綠化用地上充分挖掘空間,全力開發利用每一片空地,“見縫插綠,應綠盡綠”,還綠于民。有效地增加了縣城綠地面積。而且從一開始石泉就積極遵循森林植被的自然演替規律,在縣城入口、市政廣場周邊等森林景觀建設中,更多地傾向于保護一個接近自然狀態的景觀和環境,使縣城和大自然天然地融為一體。
濱江公園
“秦巴山水、石泉十美”,不論是縣城、臨郊還是鄉村,目之所及處處皆綠,讓人流連忘返。“創森”啟動以來,石泉一直秉承大生態大系統理念。石泉的綠不是零散景點的裝飾,而是一個融合大自然的城市生態系統;石泉的綠不是單一綠地的羅列,而是一個縣城可持續發展的民生工程。
在石泉漢江兩岸、公路兩旁,幾乎看不到一塊裸露的荒地,全都被濃密的綠植覆蓋。在 316國道旁縣城入口,大紅色的“青年林”牌字格外醒目,這是由共青團石泉縣委、縣“三創”辦帶領廣大團員青年共同管護的“青年林”,滿山青翠。類似這樣的“青年林”還有 “人大林、政協林”等示范林,創建工作啟動以來,石泉的每個部門都有一塊自己的“責任林”,通過對漢江主河道兩岸實施綠化綜合治理,實現“滿目皆綠”。三年來,石泉縣直各有關單位、個人參加義務植樹人數達6萬余人次,全民義務植樹154萬株,新建縣級義務植樹示范點18個,全民義務植樹盡責率達88%。正因如此,過去裸露的山坡荒地全部披上了“綠衣”,不僅實現了生態效益,成熟的林果樹更讓當地群眾見到了經濟效益。
森林資源不斷豐富,使得石泉林業經濟發展步伐日益加快。石泉土地總面積為227.4萬畝,林業用地面積就達到189.3萬畝,三年來新建、改造特色經濟林12余萬畝,發展林下種植達15余萬畝,林下養殖達344.53萬只(頭、羽),農民人均林業純收入達3369元,占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8753元)的38.5%。良好的植被也為石泉全域旅游作了貢獻,三年來全縣旅游收入近55億元。
4月17日,全市創森暨宣傳工作觀摩現場會在石泉召開,各縣區對石泉森林城市創建工作表示極大的認可。
初夏時節,綠植生長正酣,創森迎考正酣,但這場“考試”只是起點,增綠護綠已經融入石泉人民的血脈,在“宜居、宜業、宜游”建設道路上,石泉正穩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