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奈選擇到“再也沒想過離開”
——安康醫養產業發展運行模式觀察
安康新聞網訊(記者 肖兵)醫院或順勢而為,或轉型升級,走進養老領域。 基層衛生院發揮醫療資源優勢,完善鄉村醫養服務。 民營資本看好醫養市場,多樣化服務,多種經營模式,以滿足更大規模的“養老大軍”。
如果把時間往回推幾年,旬陽縣城關鎮老人李鐵柱絕對不會住進養老院。那個時候,養老院于他而言意味著冰冷,是無奈的選擇。然而一年前,縣城的一所醫養結合中心顛覆了他對于養老機構的認知。“能養老,也能看病,服務周到,溫暖貼心,比自個兒家還方便。”很快,這位78歲的老人便帶著老伴加入了“養老大軍”,“住得舒心又愜意,再也沒想過離開。”
李鐵柱之變代表了安康許多群眾的養老觀念之變,變化背后則是養老條件的提升和養老模式的創新,以及全市對于發展醫養結合產業的認同。
醫院開辦養老院 醫療和養老無縫對接
住進醫養中心后,李鐵柱的精神面貌和以往大不一樣了。“每天神清氣爽,心情舒暢,胃口也比過去好了。”李鐵柱和老伴育有4個孩子,雖然子女都孝順,但隨著年紀增大,腰椎、頸椎出了問題,還是得三番五次地往醫院跑。過去一提起養老院,老兩口直搖頭,怕那里孤單、冷清,也害怕無人照顧,缺少人情味。
2017年6月18日,旬陽縣紅十字康錦醫院開辦了醫養中心,經過多次考察,老兩口打消了顧慮,住了進去。“平時在這里休養,一日三餐有人照料,閑了在娛樂室看書下棋,乏了和老伴去河堤散散步。哪里不舒服了,醫生隨時可以診治,病重了也能及時轉到病區。”記者采訪時,李鐵柱剛剛做完理療,他的腰椎疼痛近段日子明顯得到緩解。
由此看來,醫療機構承辦養老業務確實具備明顯的優勢。“隨著老齡化程度加深,醫養結合是個大趨勢,但一般養老機構缺乏專業的醫療團隊,大醫院的老年病科室收費高、床位緊張。我們是個綜合醫院,有人、有場所、有設備,完全具備了做優養老產業的條件。”旬陽縣紅十字康錦醫院院長劉開強說,“在醫養中心,老人生病了可隨時轉往醫療區,康復了再轉回休養區。醫養無縫對接,大大提升了老人的晚年生活質量。”
該醫養結合中心有開放病床200張,現已入住63張。為給老人提供周到的醫療服務,中心配備了6名醫生、20名護士、4名護工。所有醫護人員24小時輪換值班,每天早晨都要查房,為老人做日常診治和護理。每名護士都經過專業培訓,除了掌握基本護理技能,還要帶老人做保健操,鍛煉身體。
從規劃建設初期,劉開強就有意將該醫養中心與醫院區別開,所有病區色彩搭配活潑,功能設置上結合了酒店、家庭和醫院的優點,沒有傳統醫院的壓抑感。醫養中心根據老人的生活自理情況,將收費標準劃分為三個檔次,費用在每月1500元至2000元之間。對于退伍軍人、貧困戶等,該中心還推出了半價或免費等優惠政策。“這是個新興產業,要先把人氣帶動起來。有人氣,才能發展。”
比起康錦醫院的順勢而為,旬陽縣計劃生育服務站承辦養老業務更多是轉型的需要。“我們服務站過去主要做計劃生育和婦產科工作,同時承擔兩項國家工程。以前,平均每年住院有六七百人,二孩政策出臺后,一年沒有一個結扎病人,病源大幅減少,服務站也就面臨著轉型。”服務站支部書記高坤煬說。
2016年11月,由該服務站開辦的旬陽縣老年康復醫院開始運行,該院共設3個病區,有90張床位。醫院專門聘請當地知名退休內科專家、主任醫師王世旭擔任醫養結合首席專家,并配備24名醫護人員、9個護工。
“整棟樓WiFi全覆蓋,一日三餐免費送到床頭,定期給他們體檢、診治,大到衣服,小到牙刷、拖鞋都由醫院提供。”高坤煬說,老人住進來“醫”的部分可享受合療報銷,“養”的部分根據自理能力收取費用。兩年來,醫院的收入逐漸上揚,各項業務開始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衛生院牽手敬老院 服務送上門看病不折騰
近段日子,位于漢陰縣蒲溪鎮的蒲雙敬老院,人氣越來越旺,幾乎天天爆滿。變化始于2017年6月,其時,蒲溪鎮中心衛生院在這里設立了醫務室,與敬老院聯手打造全鎮第一家養護中心。敬老院負責提供房屋、辦公設備等,衛生院提供藥品和醫療設備,同時選派一名大夫、一名護士和一名康復理療師坐診,并聘請17名護工為老人提供全方位的醫養服務。
敬老院以醫務室為界從中分為兩個區域,右側是60多位生活自理老人的集中供養區,一則是特困供養人員護理專區,42名老人全是五保戶。“這部分老人,無論是門診還是住院都不花一分錢。老人看病通過HIS系統(醫院管理信息系統)和醫院對接,醫療費用由合療先報銷一部分,剩下的民政全部兜底。”蒲溪鎮中心衛生院院長鄺小干說。
龍埡鎮人吳興勝2003年在煤礦務工,一場事故導致高位截癱,腰部以下失去知覺。老母親患有精神病,常年住在精神病院。因為無人照管,他常常一個人躺在床上,鍋放在床邊,側著身子做飯吃。長期臥床導致全身長滿了褥瘡,有的部位潰爛甚至能看到骨頭。后來,村上把他送到敬老院,生活上有人照顧了,但醫療條件跟不上,病痛沒辦法解決。去年,縣民政局把他送到了現在的醫養中心。看他病情嚴重,鄺小干先將其轉入衛生院住院治療,傷口恢復后,又轉回敬老院。“我現在住的是三人間,每天有人幫忙洗澡,衣服經常更換,一日三餐都有人送到手上,太幸福了。”住進醫養中心后,不僅病痛得到緩解,吳興勝的生活環境改善了,生活質量也大幅提升。
吳興勝居住的特困供養人員護理專區占地370平方米,在房屋建設初期,鄺小干就參與其中。房屋有三人間和六人間兩個標準,每個房間都裝有電視機、空調、暖氣和消毒柜,床頭配備有呼叫器,衛生間有淋浴設備。每個房間配備一名護工,護工就住在隔壁,負責照料老人的生活起居。
通過醫養結合,蒲溪鎮與雙乳鎮的許多老人享受到了高質量的養老服務,但蒲溪鎮中心衛生院的工作負擔和經濟壓力卻大幅增長。為推動醫養結合業務健康發展,漢陰縣民政局為全失能的老人每月補助護理費1200元,對半失能的老人每月補助800元。“民政補助加上醫療收入,目前基本能維持運轉。”鄺小干說。
“傳統的醫療機構沒有專業的護理人員,而部分衛生院的醫療資源又長期閑置,二者合作后,不僅減輕了敬老院的護理壓力,也讓衛生院的醫療優勢得以發揮。”鄺小干說。而另一個好處是,醫養中心聘請的17名護工全部都是貧困戶,每月最低收入2000元,有力助推了脫貧攻堅。
民營資本“進軍”養老 闖出“醫養”大市場
作為漢陰首家進入養老領域的民營醫院,漢陰同濟醫院近兩年不斷在養老產業上“攻城略地”,試圖探索更好的養老模式。
2016年,該院正在尋求轉型時,看到全市支持民營資本進入養老產業的利好形勢,隨即開始考察探索,將院內一棟1000平方米的辦公樓改造為醫養中心。今年1月25日,醫養中心營業,設置床位45張,現已入住22人。與旬陽兩所醫養中心一樣,在這里休養的老人,生病了隨時可轉往病區住院治療,平日有醫護人員和護工照料生活起居。醫養中心內設置有餐廳、娛樂休閑區、理療室、醫護服務站等,基本滿足了老人的生活需求。
“我們的工作人員全部經過專業培訓,持證上崗。老人住進來后,第一步做全身檢查,建立健康檔案,再簽訂協議。平時還會帶老人在縣域內旅游、觀光,醫護人員全程陪同。”該院院長石長清說。
除了直接經營養老業務外,去年7月,石長清在位于平梁鎮的漢陰縣中心敬老院設立了醫務室,全面接管200多名五保老人的醫療業務,選派了3名醫護人員和16名護工常駐敬老院為老人提供醫護服務,縣民政局按自理能力給予護理費用補助。與蒲雙敬老院不同的是,今年開始,同濟醫院還接管了該敬老院所有老人的用餐問題,大大擴展了服務面。
試水的步伐不斷加大。5月17日,漢陰縣同濟醫院又與雙河口鎮的龍雙敬老院簽訂協議,將全面托管該敬老院的一切業務。“從人員配備、工資發放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全部交給我們管理,縣民政局按照1:10的標準補助護理費。”石長清說,接管之后,他還準備在敬老院內再建一棟1000多平方米的樓,面向所有農村群眾開放。目前該項目已獲批,即將動工建設。
“將來想把縣民政局規劃的4所集中敬老院都接手過來,把規模進一步做大,讓更多老人享受到優質的醫療養老服務。同時還要做地產養老,蓋一棟老年公寓,環境要足夠好,小區內留幾分土地,老人可以種菜、養花。有問題呼叫,醫護人員三分鐘內趕到。”雖然目前還未實現盈利,但石長清對于在安康發展醫養結合產業的信心很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