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市經濟發展情況分析
2017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市第四次黨代會做出的各項決策部署,對標“五新”發展戰略,加快追趕超越步伐,克服了強秋淋天氣災害和宏觀環境變化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全市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增長,主要經濟指標增速繼續領跑全省,其中:生產總值、規上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固定資產投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以及非公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等六項指標位居全省第一。
經陜西省統計局評估認定,2017年,全市生產總值974.66億元,增長10.5%,增速高于全省2.3個百分點,居各市區第一。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4.62億元,增長5.0%,第二產業增加值529.69億元,增長13.5%,第三產業增加值340.34億元,增長7.7%。人均生產總值36662元。
一、全年經濟運行基本特點
(一)農業生產增長平穩。2017年,全市積極應對強秋淋自然災害,克服困難,狠抓落實,助力脫貧攻堅,努力促進農業增收增效,農業發展呈現整體加快態勢。全年完成農業總產值184.86億元,增長4.9%,增速較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實現農業增加值106.69億元,增長4.9%,增速較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
1、糧油穩產。2017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401.2萬畝,較上年下降0.5%,糧食產量87.63萬噸,與上年持平。油料播種面積113.3萬畝,產量15.8萬噸,較上年分別增長1.7%和4.5%。
2、經濟作物穩步增長。2017年,全市蔬菜產量160.8萬噸,較上年增長4.8%;園林水果產量23.9萬噸,增長4.7%;茶葉產量2.36萬噸,增長17.5%。
3、畜牧業、漁業生產有所下滑。全年全市生豬出欄量309.44萬頭,較上年下降0.3%;肉類總產量27.47萬噸,下降0.6%;水產品產量4.5萬噸,下降2.1%。
(二)工業生產運行穩健。2017年,全市以加快建設西北生態經濟強市為目標,堅持“循環發展、工業強市”理念不動搖,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扎實抓好工業經濟運行協調、規模企業培育、工業項目和工業集中區建設等工作,工業生產穩中有升,企業產銷銜接良好,利潤穩步提高。2017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385.46億元,增長22.6%;實現工業增加值420.49億元,增長15.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6個百分點,增速繼續穩居全省第一。
1、支柱產業全面增長。全年六大支柱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156.15億元,較上年增長22.0%。其中:富硒食品396.73億元,增長28.0%;裝備制造135.08億元,增長27.6%;新型材料496.85億元,增長19.7%;清潔能源47.54億元,增長16.8%;安康絲綢17.26億元,增長11.7%;生物醫藥62.7億元,增長3.8%。
2、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保持增長。2017年,全市飲料酒產量增長33.5%,飲料增長30.5%,植物油增長24.2%,精制茶增長3.7%,發電量增長31.7%,鋅金屬含量增長17.4%,混凝土增長16.2%,原煤增長12.1%,水泥增長9.4%,白廠絲增長6.6%。因政策性影響,卷煙產量較上年下降4.0%。
3、產銷銜接良好,效益穩步提升。2017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銷率達97.3%,較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主營業務收入1256.66億元,增長23.8%,較上年提高5.5個百分點;利潤總額125.9億元,增長12.5%,較上年提高8.1個百分點。
(三)建筑業規模逐步擴大。2017年底, 全市資質以上建筑業企業達136家,較上年增加15家,其中:一級資質建筑業企業11家,占全部企業數的8.1%。
2017年,全市資質以上建筑業企業完成建筑業總產值149.23億元,增長24.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8個百分點,增速較上年提高6.9個百分點。從產值構成看,建筑工程產值142.4億元,增長25%;安裝工程產值2.16億元,下降5.8%;其他產值4.67億元,增長33.2%,建筑工程產值占比達95.4%。
(四)投資持續較快增長。2017年,全市以擴大有效投資為著眼點,積極創造有利條件出臺一系列穩增長促投資措施,加快投資力度,全市投資保持較快增長,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49.32億,增長24.1%,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其中:固定資產投資1072.03億,增長23.5%。
1、基礎設施投資保持快增。2017年,全市完成基礎設施投資326.78億元,增長34.8%,增速較上年提升2.5個百分點,高于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11.3個百分點。
2、民間投資活力提升。2017年,全市完成民間投資514.15億元,增長23.8%,增速比上年提升5.9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48.0%。
3、產業投資集聚新動能。2017年,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完成93.04億元,增長28.8%;文化產業投資完成102.61億元,增長56.9%;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完成33.66億元,增長61.8%。
4、工業投資保持增長,但增速逐季回落。2017年,全市完成工業投資217.94億元,增長21.4%,增速較去年回落3個百分點。與前三個季度相比,一季度增長52.2%,上半年增長34.7%,前三季度增長32.2%,工業投資增速呈逐季回落態勢。
(五)消費市場活力增強。2017年,全市以擴大消費規模和促進消費升級為核心,發展壯大消費經濟,加強城市商圈、商業綜合體、各類專業市場及配套設施建設,消費市場活力增強,全年累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7.14億元,較上年增長14.4%,增速居全省第一。
1、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零售額252.04億元,增長15.9%;鄉村零售額45.10億元,增長6.6%。
2、按消費類型分,商品零售額246.95億元,增長14.6%;餐飲收入50.19億元,增長13.1%。
3、限上占比穩步提升。截止12月底,全市限額以上批零住餐企業已達780戶,較2016年底凈增129戶,實現消費品零售額189.37億元,增長15.9%,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63.7%,較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
(六)財政金融增幅減緩。2017年,全市完成一般預算收入28.03億元,同口徑增長7.4%,增幅較上年減緩4.1個百分點;一般預算支出274.4億元,增長10.7%。
截止12月底,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1311.7億元,較年初增加139.69億元,增長11.9%;各項貸款余額714.29億元,較年初增加79.81億元,增長13.9%,增幅與上年相比,分別減緩1.6和0.7個百分點。年末中長期貸款余額565.84億元,較年初增加66.71億元,占全年貸款增量的83.6%,增長17.7%,增幅比全部貸款高3.8個百分點。
(七)人民群眾安居樂業。今年以來,全市上下認真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堅持新增財力和財政總支出“兩個80%”用于民生,脫貧攻堅精準發力,回應群眾期盼,讓群眾在共建新生活中感受生活大變化。2017年,全市124個貧困村、7.35萬貧困人口實現精準脫貧,全市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158元,增長8.5%,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94元,增長9.4%,分別較上年提升0.3和0.8個百分點,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個百分點。
截止12月底,全市城鎮新增就業20321人,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7372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3320 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2%。
(八)內生動力不斷增強。今年以來,全市進一步深化“放管服”、商事制度等改革,激發市場活力,創造良好營商環境,全年新增各類市場主體25530戶,增長20.5%,其中,新增注冊企業5412戶,增長14.1%。民營經濟活力進一步提升。2017年全市民間投資增長23.8%,增速比上年提升5.9個百分點,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48.0%,全年非公經濟增加值566.4億元,占GDP比重達到58.1%,高于全省4個百分點,居全省各市區第一。新動能加快蓄積。2017年,全市完成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93.04億元,增長28.8%,高新技術產業投資33.66億元,增長61.8%,遠高于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占工業投資的比重達15.4%,較上年提升3.8個百分點。
(九)城鎮化進程穩步推進。2017年,我市把推進城鎮化建設與移民搬遷集中安置和保障性住房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在縣城和中心集鎮建設移民搬遷安置小區、安居工程和產業園區、示范帶等,聚集分散居住的農村人口到縣城、重點集鎮安居。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66.1萬人,較上年增長0.2%,其中:城鎮人口125.89萬人,增長4.0%,城鎮人口增速較常住人口高3.8個百分點。城鎮化率達到47.31%,較上年提高1.72個百分點,全市城鎮化率穩步提升,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十) “五上”企業培育成效顯著。今年以來,全市把做強做大“五上”企業規模作為經濟發展的重點來抓,按照“五上”企業抓增長、達標企業抓入庫、規下企業抓培育、新建企業抓跟蹤的總體思路,大力培育新增“五上”企業。截止2017年底,全市“五上”企業單位數已達1935戶,單位數總量僅少于西安、榆林和寶雞三市,排名全省各市區第4位。其中2017年全市新增“五上”企業371戶,僅少于西安市,排名全省第2位,培育成效顯著, “五上”企業已成為拉動全市經濟較快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二、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1、縣域經濟發展不足。從總量上看,2017年,全市縣域經濟占全市經濟總量的比重為70.2%,較上年同比下降0.2個百分點。縣域平均規模(縣均GDP)76億元,較上年增加了9.3億元。全省2016年縣域平均規模已達111.60億元,與全省相比,2017年我市縣域平均規模僅相當于全省2011年水平。截止2017年底。全市9個縣僅有旬陽縣GDP總量過百億,漢陰、紫陽、平利三縣有望在2018年實現經濟總量過百億大關。
2、工業企業規模偏小。我市工業經濟總量小、底子薄,雖然近年來一直保持快速增長,但僅占全省4.7%。截止12月底,全市規上工業企業已達618戶,企業數總量在全省十個地市中排第五位,陜南三市中排第一位,但企業規模(戶均產值)在全省十個地市中排最末位。
3、投資較快增長壓力凸顯。一是新開工項目不足。2017年,全市新開工項目1636個,增長10%,增速較上年回落3.4個百分點,且持續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新開工項目儲備不足將對明年全市投資穩增長產生較大影響。二是房地產投資持續負增長。2017年,全市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93.87億元,同比下降1.3%,增幅較上年回落了46.5個百分點。全年房地產銷售面積僅增長6.3%,待售面積已高達35.79萬平方米,增長13.1%,去庫存壓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