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省率先推行河長制的市縣,石泉經過多年河長制的實踐,積累了不少可以復制的寶貴經驗,在生態文明建設、城鄉水環境治理和水利風景區建設中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1月23日,央視《新聞聯播》以《瞄準新目標培育新動力》為題,關注陜西發展。在提到漢江保護方面,石泉縣后柳鎮黨委書記方緒來表示“山更青了,水更綠了,老百姓在青山綠水中增收。今年估計旅游產值能達到全鎮總產值的40%,人均收入能達到13000元”。這充分說明了石泉在全面推行河長制,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方面下足了功夫用足了勁。
石泉縣位于陜南安康西部,北依秦嶺、南枕巴山,地處秦巴腹地、漢水之濱,總面積1525平方公里,人口18.2萬,縣內水資源富集、河流眾多,境內有大小河流溝溪456條,總長度1740公里,流域總面積1051.8平方公里。素有“秦巴水鄉、石泉十美”之稱,是國家南水北調核心水源涵養地。近年來,該縣以農村安全飲水、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漢江綜合整治、城鄉污水處理廠建設等項目為依托,著力解決貧困邊遠地區的民生水利問題;嚴格落實“河長”制工作,繼續加強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加大對河道采砂、電魚、毒魚等行為執法檢查力度,著力改善水生態環境,有序推動了河湖休養生息,為漢江石泉段水質提供了強有力的安全屏障。據初步統計,2017年該縣共投入各類水利建設資金約1.39億元,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積3500畝,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4500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0平方公里,建成國家級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1個,省級水利風景區1個,污水處理廠三個,縣城污水處理率達92%。
自河長制工作推行以來,該縣創新提出“河長+警長+四員”的督察聯動管理模式,堅持巡河、執法、治水并舉,建立起了縣、鎮、村三級河長管理體系,完善了相關制度建設,以“零容忍”的態度對侵占河道、超標排污、非法采砂、破壞航道、電毒炸魚、亂倒亂傾、河道設障等涉河違法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實現了江河溝溪“網格化”管理,構建起了全面覆蓋,層層履職、責任到人的“河長”治水監管體系。2017年共組織涉河環境專項執法行動28次,出動執法人員380人次,成功收繳非法電魚作業船4只。查處涉水違法行為16起,罰款14.71萬元,對涉水違法行為起到了強有力的震懾和遏制作用。通過縣、鎮、村三級河長的共同努力,石泉出境水質始終保持在國家飲用水Ⅱ類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