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瑋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讀完《梁家河》,掩卷沉思,青年習近平從知青歲月開始,一步一個腳印,在“疾風勁草”中,用“行穩致遠”書寫人生華章,作為一名青年干部從書中汲取什么養分?
《梁家河》是當代青年成長的一本活字典。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習近平從梁家河開啟人生成長的道路,梁家河孕育他成長的智慧源泉,這種智慧首先從梁家河的大學問中學來的,從梁家河7年的奮斗實踐中來。習近平總書記說:“一物不知,深以為恥,便求知若渴。”青年習近平上山放羊,揣著書,鋤地到田頭拿著書。他從田間地頭的群眾文化到馬列主義、國學經典、近現代詞作等,無所不學。正是這種孜孜不倦的學習態度,成長了青年的習近平。打開梁家河這本活字典,“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是字典的主題詞,看到最多的就是奮斗。作為一名青年干部,學習《梁家河》就是要將書中所學所思所想所得落實到“篤行”上,從“學問思辨、身體力行”做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
《梁家河》是青年干部成長的教科書。“一個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不是別人”青年人最怕的是看不清自己,不知道何去何從路在何方?看看青年習近平,7年里先后寫了8份入團申請書、10份入黨申請書,他不但給自己樹立了非常堅定的理想信念,更以他那不屈不撓的性格為自己鋪下了堅實的成功之路。看看我們自己,我們可否記得我們立過誓言要為民為公,可否能戰勝自己,面對人生的低谷永不言棄?青年習近平告訴我們,青年干部要始終以不畏艱險、攻堅克難的勇氣,以昂揚向上、奮發有為的銳氣,以千錘百煉、百折不回的豪氣,以剛正不阿、兩袖清風的正氣,始終不忘初心,知難而上,久久為功,以奮斗的姿態實現人生價值,在奮斗中搏擊長空,以青春之我筑奮斗之魂。
《梁家河》是教會青年干部與群眾打交道的起手式。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插隊的七年里,與當地父老鄉親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勞動,相互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說:“作為一個人民公仆,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里培養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我無論走到哪里,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正是因為總書記對群眾飽含深情的熱愛,時刻懷揣赤子之心,以民族振興和百姓幸福為己任。在梁家河,他帶領群眾建鐵業社、縫衣社、代銷社等,在大中國,他走基層訪疾苦,俯首聽民意,躬身解民憂。常言道:“主不厭人故成其眾”,《梁家河》告訴我們只有帶著感情,真心實意的為人民服務,才能真正融入群眾,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只有用腳下的泥土才能建立和群眾的感情,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會把自己當親人;只有堅持為民愛民的情懷,才能立足本職工作在建設西北生態經濟強市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