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碧森
我是在去平利縣八仙鎮仁溪溝村扶貧路上一口氣讀完《梁家河》的,掩卷沉思,感慨萬千。習近平到陜北梁家河大隊插隊,正是他十五歲到二十二歲的時候,這是人生的重要時期。梁家河七年艱苦的生活磨練,是他人生的第一課。在那里他觸摸到了一個真實的鄉村中國,培養和形成了許多人生的基本經驗和基本觀點,實現了脫胎換骨式的成長,獲得了心靈的升華和凈化。
融入群眾過五關。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對城市青年來說是一個“苦海”,沒有不哭的,習近平卻笑了,作為“黑幫子弟”這是他第一次心靈的成功“出逃”。但現實是殘酷的,從北京城到梁家河,城鄉生活的巨大反差,習近平才真正感受到煉獄般生活的開始。當年的陜北農村還是那樣的貧窮,還是那樣的落后,上廁所茅坑四面漏風,睡炕頭蚊蟲周身叮咬。更要命的是每當青黃不接時,當地成年男女都要出門“尋吃”討飯。吃飯成了當地群眾永遠擺在面前的第一位的老大難問題,鄉親們節衣縮食供應知青們生活。即便是這樣,適應了白米細面的腸胃,仍然難以咽下粗糧野菜。泥腿泥腳泥灶臺,煤臉煤灰煤油燈,習近平經受住了考驗,也逐漸適應了生活,融入了群眾。他決心扎根農村一輩子,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陜北“農民”。
提煉人生讀經典。在梁家河的七年,習近平閱讀了古今中外大量的優秀文學作品和哲學著作,既給他枯燥而艱辛的知青生活平添了無窮的樂趣,也給他思考未來治國理政積蓄了巨大的力量。知識的營養和哲學的思辨,浸潤著他心靈,撞擊著他的靈魂。在痛苦的磨難中,習近平在讀書和勞動中煥發了青春,堅定了人生的信仰,堅定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信念。
探索出路謀發展。帶領群眾打井解決吃水難的問題,建設沼氣池解決群眾燒柴點燈困難,哪一樣都想在前干在先,腳踏實地,真抓實干,形成了習近平實事求是、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讓手藝人辦起鐵業社和縫紉社,讓會算賬的管理代銷店,讓懂技術的經營磨房和菜園,各取所長知人善任,想方設法方便群眾,千方百計為村民辦實事辦好事謀福利。習近平成為梁家河群眾心目中的“能人”和“主心骨”。在他要離開梁家河前夕還不忘為梁家河精心籌建一個靠得住的大隊班子。
七年,對習近平來說歲月不算短,對梁家河來說時間不算長。那時,正是從那時起,梁家河的發展前景一點一點地顯現出來,改革開放后梁家河迎來了新的春天。從村支書到縣委書記,再到省委書記,再到中共中央總書記,一路走來,習近平的步履是那樣的執著,信念是那樣的堅定,思路是那樣的清晰,梁家河是他人生的一個重要起點。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每個黨員,每個干部,都應立足本職干好自己的工作,踏實苦干,緊隨潮流,去實現自己心中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