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成觀
梁家河,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的一個行政村,這個過去極其貧困封閉的黃土高坡,卻“是個有大學問的地方”,是一代領袖治國理政思想的發源地。
2017年仲冬,我有幸帶領江蘇省蘇陜掛職干部去延安干部培訓學院培訓。第一次身臨梁家河,那里已經不再是尋常的窯洞,每個窯洞都蘊藏著生動的故事,每寸土地都浸潤著領袖的汗水。在參觀學習中,我也有更深的感悟和觸動。
15歲的京城娃娃,初入窯洞、心入群眾,靠的是啥——一種扎根基層的情懷。那時的習近平,從京城來到小山溝,各方面條件反差都很大,但他最終適應了“五關”,在梁家河一呆就是7年。他憑的是什么?憑的是一種為老百姓做實事的民本情懷。有了這份情懷,什么苦都能吃、什么罪都能受?我們要像習近平同志那樣,無論面對多大挑戰、多大壓力,都初心永駐;無論走多遠,都不忘記當初為什么出發;無論走到哪里去,心中都有“梁家河”!
200斤麥子,夏天10里山路一口氣走完,苦干實干敢干拼命干,為了啥?——苦難中磨礪前行的頑強意志。在梁家河,淤地壩、沼氣池、水井等這些“過時東西”,如果你不仔細觀察、細心思考,或許你認為眼前的一切都習以為常,甚至覺得有些不合時宜。但重回那個時代的那個山村,看看習近平所作所為,你就會肅然起敬。 那些為人民干的實事正是印證了那個“干活從不撒尖兒”的好后生,那個帶領村民打淤地壩、辦沼氣的好支書。我深深體會到,習近平面對困難時,是實實在在地“干”,以干克難,梁家河也是“實干興邦”的一個縮影。
當前,有的黨員干部面對困難裹足不前,甚至說一套做一套,嘴上句句是馬列主義,行動處處是形式主義。所以,一定要像習近平那樣,堅持人民為上、事業為上,真抓實干、埋頭苦干、踏實肯干,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征程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7年彈指一揮間,從初入群眾到相信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以至于數年不變,圖個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行走在梁家河的鄉村間,看看鄉親們當年送別習近平離開梁家河時的照片和習近平返回梁家河時與鄉親們打成一片的感人情景,內心翻騰著別樣的情思!試想,如果沒有真情實感的付出,沒有虛心待人的態度,沒有練就說群眾話的本領,群眾怎么會和他有真情流露!回顧習近平擔任總書記以來,提到最多的就是人民群眾,基層調研接觸最多的也是人民群眾,決策部署中關注最多的還是人民群眾,這與他在梁家河融入群眾、扎根群眾是一脈相承的。從梁家河到中南海,從“讓鄉親們飽餐一頓肉,并且經常吃上肉”到“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從“為人民做實事”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標注的是“梁家河”的底色,折射的是“梁家河”的情懷。
作為組工干部,就像習近平那樣,要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自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走好新時期的群眾路線,多記“東家的人、西家的事”,多干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同全國人民一道,戰勝貧窮,擺脫貧困,走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