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互聯網上發生的各種“反轉劇”令人大跌眼鏡,“天價魚”“失效疫苗”“女子酒店遇襲”“于歡案”“江歌案”……有的反轉讓人驚嘆,有的事件發展甚至帶來“驚悚”。
如今,傳播主體多元化,人人皆為傳播者,人人都有“麥克風”,這已是社會傳播的常態。網友們發現,“癡情的腳步追不上變心的翅膀”,今天還在口誅筆伐的對象,明天就有可能博得同情廣獲支持;之前還是眾矢之的,一轉眼就變成了正義化身。
網絡拉近了人們的距離,真正實現了“天涯咫尺”。但是,網絡的碎片化、匿名化,也讓人變得“咫尺天涯”,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在信息不對稱和沒有經過詳實調查的情況下,大多數網民對輿論熱點事件的反應多是一時興起,有的甚至被網絡暴力所裹挾,用人肉搜索侵犯他人隱私,公然挑戰法律紅線。隨著事態發展,代表著各種觀點的社會群體往往會逐漸站隊,雙方一言不合就拍案而起,互懟、罵街由此愈演愈烈,甚至做出各種不理智行為。
不過,“拍案”之前還須細思量。如果網絡用戶或者網絡服務提供者采取誹謗、詆毀等手段,損害個人名譽或公眾對經營主體的信賴,等待你的必將是依法承擔侵權責任。
無論是網絡用戶還是平臺自媒體,“拍磚”也不能任性。根據規定,通過網站、應用程序、論壇、博客、微博客、公眾賬號、即時通信工具、網絡直播等形式向社會公眾提供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應當取得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禁止未經許可或超越許可范圍開展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活動。
同時,因為盲目轉載信息,一旦涉嫌違法違規則難逃法律制裁,轉載主體要承擔相應的義務。所轉載信息侵害他人人身權益的明顯程度,以及對所轉載信息是否作出實質性修改,是否添加或者修改文章標題,導致其與內容嚴重不符以及誤導公眾的可能性,等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司法的裁判尺度。
由此可見,網民或者自媒體平臺發布言論或轉載文章都要在法律規定的范圍之內。當人人手握“麥克風”的時候,更要仔細辨別真假,尊重他人合法權益,珍惜自己的權利。任何碰觸法律紅線和道德底線的行為,終將損人不利己。
維護網絡世界的朗朗乾坤,需要“吃瓜群眾”凝聚起“公道客觀”“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的共識。當你即將“拍案”而起之際,不妨冷靜片刻,仔細思量,謹慎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