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銳出戰搏擊深度貧困
——嵐皋縣精準施策力促脫貧攻堅側記
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陳洪海 楊富琨)“劉成蘭上央視了,而且在大年三十央視一套《新聞聯播》里,數億人都看到了,了不起咧!”2018年春節期間,嵐皋縣佐龍鎮塔元村自強脫貧典型劉成蘭,自拍視頻在央視播出的消息,一夜之間在嵐皋傳開,朋友圈紛紛點贊。
嵐皋是全省11個深度貧困縣之一,有貧困村72個,深度貧困村17個,貧困戶16277戶43072人。面對“堅中之堅”,該縣盡銳出戰,精準施策,派駐最硬的干部隊伍,發展帶動能力最強的產業,激發貧困群眾最大的積極性,脫貧戰果不斷擴大。2017年,全縣脫貧12個村1779戶6075人,邁出了全面攻克深度貧困的一大步。
遣重兵幫扶全覆蓋
時下,走進堰門鎮青春村,群山綿延,鄉親們在坡地上耕種勞作,一派繁忙。“要不是馮書記,我還住在破房子里。現在村上還有衛生室、電商辦、文化廣場。”曹池詳談起“第一書記”馮開亮,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56歲的馮開亮,是嵐皋縣移民局干部。脫貧攻堅開始后,他克服口腔上顎惡性腫瘤術后影響,來到青春村擔任“第一書記”駐村幫貧。在他的帶領下,青春村水電路訊房大變樣,紅白事大操大辦有效遏制,種植養殖產業風生水起,他本人也獲評全省優秀“第一書記”。
馮開亮是嵐皋縣派駐干部進村攻堅的一員,這個攻堅“戰隊”共421人,組成駐村工作隊長、第一書記、縣鎮駐村工作隊員、村“兩委”干部四支隊伍。每個鎮專設扶貧工作團,包聯縣級領導任團長、鎮黨委書記任責任團長、各縣直幫扶部門主要負責人任副團長、鎮長任辦公室主任,強化集團軍作用。
同時,嵐皋縣將“萬名干部交萬名農民朋友”與“黨員干部多見面常聯系”相銜接,落實4995名黨員干部與貧困戶結成對子。針對不同人群,出臺《“脫貧攻堅·群團聚力”嵐皋行動實施方案》,開展工會“脫貧攻堅先鋒號”、團委“青春嵐皋”、婦聯“巾幗脫貧”、科協“科技下鄉”、殘聯“同奔小康”五大專項行動,推動全員參與脫貧攻堅。
“既然來了,就要做出樣子,啃下‘硬骨頭’。”嵐皋縣教體局選派到孟石嶺鎮前進村擔任“第一書記”的副科級后備干部田偉,信心滿滿地說。去年以來,嵐皋縣出臺結對幫扶工作管理考核辦法、脫貧攻堅主戰場選用干部等系列制度,確保扶貧干部真正撲下身子。通過“刷臉”識別系統精細化管理,每季度進行一次督查檢查,與干部提拔任用及獎懲掛鉤。兩年來,運用“三項機制”在脫貧攻堅一線選任干部47人,樹立了鮮明的用人導向。
“我們在加強駐村工作隊伍的管理上下功夫出硬招,真正做到干部沉下去、工作實起來,最終實現讓群眾富起來、滿意度提上來。”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盧存安說。
產業鏈牽引助增收
3月15日,走進藺河鎮鑫豐農業公司,奶油味撲鼻而來,一顆顆飽滿的瓜蔞籽正待裝袋。“搞啥產業好?發展瓜蔞產業,一來貧困戶都可以種植,二來解決務工問題,三來盤活了閑置土地。”棋盤村駐村工作隊長李云宏說。
鑫豐農業公司以種植瓜蔞和深加工為主,采取“產業+合作社+貧困戶”模式,種植瓜蔞1100畝,帶動就業122戶,戶均增收7000元以上。“2017年掙了1.2萬元,土地租金1900元、賣木頭棒1500元、務工工資8000元。”棋盤村貧困戶劉世明掰著指頭算起收入賬。
做強產業助增收,是根治貧困的治本之策。嵐皋縣依托豐富的旅游、山林和富硒資源,按照“龍頭帶動、園區承載、基地支撐、產業化經營”發展理念,將旅游、魔芋、茶葉、勞務、電商作為五大支柱脫貧產業,畜牧、獼猴桃、瓜蔞、核桃、中藥材等作為特色增收項目,還積極培育打造鄉村旅游、田園綜合體等新型業態,像發展瓜蔞產業一樣,讓每一個貧困戶嵌入產業發展鏈條。
依托旅游資源稟賦,在南宮山、神河源、千層河等知名景區沿線,重點打造了“巴山樣子·楊家院子”旅游統籌扶貧示范點和巴人部落、橫溪古鎮等一批特色鄉村游景點。通過有組織地培訓,引導部分貧困戶從事餐飲接待、交通運輸和旅游服務,發動剩余貧困戶種植蔬菜林果、養殖土雞黑山豬、開發旅游商品,變農業資源為旅游資源,變農副產品為旅游商品,實現了25個貧困村8100余人長效增收。
產業上山,農民下山。嵐皋縣實施全產業鏈開發,走出了一條“龍頭企業帶貧、產業園區帶動、種養大戶引領”的發展路子,培育打造省級現代農業園區1個、市級農業園區17個、省級森工龍頭企業1家、市級龍頭企業1家、市級龍頭企業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68家,帶動4483戶12021人人均增收480元。建成12個就業創業和社會保障服務站,貧困家庭勞動力勞務就業11814人,327名貧困勞動力通過培訓實現就業。
推進“樓上住人、樓下就業”的社區管理模式,建成11個社區工廠和12個市級就業創業產業園區,1250名貧困群眾就近實現增收致富。
“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打響‘巴山畫廊 硒有嵐皋’品牌,立足大力發展山林經濟,貧困群眾在發展產業中增強脫貧實力。”縣委書記周康成說。
新民風激活發展力
“我還有手,能爬,要自己養活自己。”官元鎮龍板營村的劉志軍,談起生活打算,流露出滿腔韌勁。由于雙腿殘疾,他靠兩手行走,爬行放羊、跪地種糧、補鍋補鞋,成為遠近有名的自強不息“標桿”。
展望村八十歲老漢楊向春種烤煙,古家村寇安富單腿柱拐種藕,草埡村劉志堅患病種魔芋……一個個勵志脫貧的故事,在嵐皋傳揚。嵐皋縣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把貧困群眾自己主動脫貧志氣“扶”起來,引導在實現物質財富不斷增收的同時,實現思想素質和精神境界同步提升。
以“精神扶貧”為切入, 全面開展道德評議、移風易俗、典型引領等“誠孝儉勤和”新民風建設六大活動,125個村11個社區全部修訂了村規民約,開展“孝行嵐皋·;丶铱纯”“弘揚新民風·拒絕升學宴”“黨建+新民風”文藝匯演等系列主題實踐活動100余場次,等靠纏要等不良風氣有效遏制,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全面激發。
左宏仕是堰門鎮青春村有名的“麻迷”,為了打麻將沒少和家人吵架。近半年來,麻將桌上再也找不到老左了,而是經常出現在村圖書室。“沒事了就看看種植和養殖方面的書,見識增長了,家庭也和諧了。”老左深有感觸地說。
一個先進典型,帶動一大片。嵐皋縣廣泛開展評優樹;顒樱u選星級文明戶、產業標兵、種養大戶,推出一批勤勞致富模范,給他們披綬帶、發獎金,激發更多群眾脫貧致富的志氣和信心。
兩年來,關停貧困村55家麻將館,免費向貧困戶贈送電視560臺,評出各類先進典型200余名,新興民風激蕩山鄉,滋養了群眾的致富能力和脫貧意志。
“厚植新民風,是精神扶貧的抓手,就是要引導群眾以最好的精神狀態,最頑強的斗志,在與貧困的搏擊中創造美好生活。”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謝應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