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 實招 長效
——中省單位助力幫扶安康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安康新聞網訊(記者 劉銳萍)處于秦頭楚尾的安康,因為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區、國家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川陜革命老區“四區”疊加的獨特市情,近年來,愈來愈多地被外界所關注。然而,除了碧水藍天、天然氧吧、中國硒谷這些美好的畫面,讓外界把目光聚焦在這里的還有安康的貧窮與落后:十縣區均是貧困縣,貧困人口45.39萬人,居全省第一。
新一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萬余名干部背起行囊、奔赴到全市各個貧困村,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揮灑汗水、建功立業。而這其中,還有一支支耀眼的“先鋒隊”,他們來自中省單位,無論是剛走出校門的年輕學生、還是年過半百身居單位要職的老同志,他們來到安康,只為一個共同的夢想——讓貧窮從這塊土地上遠離。
傾全力注真情 視幫扶為己任
2015年9月,響應黨中央號召,中核集團公司原黨組成員、總會計師的劉滿堂主動請纓,從北京來到旬陽縣城關鎮李家臺村任第一書記。到村后,劉滿堂謝絕了縣里為他安排的住處,在村里租了一間普通的民房作為住宿和辦公地,購置了些簡單的家具和生活用品,便一頭扎進工作中。
為了盡快融入工作,和群眾打成一片,他經常穿著樸素、戴著草帽跋山涉水走訪貧困戶。在對李家臺村貧困戶精準識別后,他與村委會一班人對91戶貧困戶逐戶制定了詳細切實的脫貧措施,并為村上募集到150多萬元資金,先后啟動了群眾亟需的飲水工程和通組路建設,并牽線“娘家”,為旬陽縣免學費培養學生140多名。
雖然來自首都,劉滿堂很快適應了山區生活,贏得了當地群眾的認可。然而面對媒體的采訪,他總是擺手謝絕:“我出身農家,以前曾做過村里的副支書,熟悉農村的生活。受黨培養這么多年,在臨近退休年齡,還能為農民群眾做點事,也是我多年的夙愿,雖苦無憾。”
記者了解到,無論是劉滿堂,還是幫助貧困戶種出“博士米”的漢陰縣三柳村第一書記許淑紅,亦或是28歲從北京大學碩士畢業后,直接來到寧陜縣筒車灣鎮海棠園村擔任第一書記的于曉磊,他們都是中省單位精中選優、下派安康幫扶脫貧攻堅的骨干力量。據統計,截至目前,中央辦公廳、中國建行、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河海大學、中國藥科大學5家中央單位幫扶我市9個國家級貧困縣;124家省級單位和“三大幫扶”體系11家國企、10所高校、10家醫院分別幫扶我市10個貧困縣。
中省幫扶干部們,從中省大城市來到秦巴山區,他們沉下身子、扎根基層,能吃苦、講奉獻、顧大局,把幫扶地當故鄉、把汗水灑在群眾的脫貧致富上,把夢想寫在貧困戶的笑臉上,為安康的脫貧攻堅做出了巨大貢獻。
重“造血”強培訓 謀求長效幫扶機制
2017年8月21日,一個細雨霏霏的日子。鎮坪縣曙坪鎮桃元村村委會里卻異常熱鬧。村民們圍著來自中國藥科大學的掛職扶貧副縣長張劍,紛紛請教中藥材的種植技術。
“過去由于缺技術、缺資金,不敢擴大中藥材種植規模。”貧困戶張修友說:“如今,專家親自上門服務指導,我2017年就大膽種植了10畝玄參和10畝獨活,目前長勢很好,到時肯定有個好收成!”
縣上干部告訴記者,張劍作為掛職扶貧副縣長,上任不到一個月,就跑遍了鎮坪縣所有的鎮、村,對當地的藥材資源進行了系統的普查。經過調研發現,鎮坪縣藥材種植條件得天獨厚,藥材品質全國少有,但長期以來農民在藥材種植中存在技術不規范的問題,小富即安思想明顯,缺乏市場和品牌意識,導致當地藥材無法做大做強,更沒有市場話語權。
為了確保精準幫扶,張劍所在的中國藥科大學建立了定點扶貧專家庫,先后選派3名優秀干部駐縣幫扶,每年從大學基本科研業務費中拿出50萬元,專項用于鎮坪縣中藥材種植、藥用價值分析等課題研究,解決當地中藥材產業發展技術難題。
同時,中國藥科大學還積極開展招商洽談,為鎮坪縣搭建“鵲橋”,特別是2016年以來,經中國藥科大學牽線,鎮坪縣政府先后與常州方圓制藥有限公司、常州金壇玫瑰風情園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達成招商協議,簽訂了《鎮坪飛地園區年產15億袋中藥配方顆粒項目投資協議書》《鎮坪縣花海旅游綜合開發合同書》等。其中“花海”項目,已在曙坪鎮大樹村流轉了300余畝土地開展試點種植,吸納20余名貧困群眾在項目區務工。“中藥配方顆粒項目”占地176畝,項目計劃總投資10億元。2017年9月,這兩個招商項目已累計完成投資2500余萬元,項目建成后,可直接帶動800余戶貧困戶實現增收脫貧。據統計,2017年以來,中省在我市累計投入資金1.6億元。
出真招創新意 彰顯行業優勢
2016年8月15日,對于平利縣洛河鎮水坪村的吳祖明來說,是個特別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派出專家團隊,為長期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疾病、基本喪失勞動能力的他,實施了腰椎間盤脫出髓核摘除暨椎板減壓術,術后恢復良好。最讓吳祖明感動的是,按照三級聯動診療方案和合作醫療政策報銷后,原本需要花13350元的醫療費用,他只需支付1000多元,解決了他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因此,他見人便說:“是二附院的醫生們讓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平利縣屬于安康秦巴連片特困地區重點縣,總人口23萬。長期以來,貧困發生率在20%以上。“基層醫院治不了,到三級醫院又治不起”是平利縣不少貧困群眾因病致貧返貧、家庭脫貧的難點。
2017年,西安交大二附院對口幫扶平利以后,針對以上現象制定了“3+1”分級診療模式,即:小病在鎮衛生院治療,縣中醫醫院給予技術支持,醫師出診診療費由中醫醫院承擔;大病在縣中醫醫院住院診治,二附院派專家提供技術支持,農合報銷按鎮級標準比例報銷,專家出診診療費由二附院支付,縣中醫醫院將應付給二附院專家的診療費用于幫扶對象;危重疑難病由二附院治療,開通綠色通道,優先收住治療,農合報銷按縣級標準比例報銷,個人承擔部分由二附院予以適當減免。
“原先的一些手術,我們能做不敢做、不會做,甚至沒聽說過。通過交大二附院的對口幫扶,僅去年一年,我們醫院的門診、住院人次、業務收入就分別增長了15%、115%、46%。分級診療政策在平利得到了扎扎實實的落實。”平利縣中醫醫院院長汪賢君說。
“為促進醫療技術人員的能力提升,如今二級醫院醫護管理人員到三級醫院、村鎮衛生院到二級醫院進行分層、分批次培訓學習已成為常態。”西安交大二附院黨委書記鞏守平說。這種既培養人又捐贈設備的匹配模式,被鞏守平稱為“帶泥土栽培”人才培養模式。
和西安交大二附院一樣,2017年以來,無論是提出“安康不脫貧、建行不撤兵”、 30年如一日堅守安康扶貧一線的中國建設銀行,還是以實施“教育、科技、智力”三大扶貧為抓手,投入78萬元設立“河海大學助學金”的河海大學,他們分別結合自身優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從項目、資金、物資、技術、人才等各方面大力投入到安康脫貧攻堅主戰場,為2020年脫貧攻堅取得決戰勝利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