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偉
一口氣讀完紀實文學《梁家河》,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書中用質樸的文字,平實的語言,溫暖的筆觸,記錄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七年知青歲月的奮斗歷程,以及和人民群眾結下的深情厚誼,這是一本教人干事創業和群眾打成一片的教科書,更是一部浸潤著生命溫度的催人奮進的勵志書。
矢志不移的為民初心。初到梁家河的習近平,面對生活環境的巨大落差、艱苦的自然環境以及灰色家庭命運,并沒有被打垮,而是在“生存還是毀滅”的拷問中漸漸明晰了“扎根農村、為祖國、為人民奉獻自己”的人生信念,開始了“脫胎換骨”的轉變。正是習近平總書記最開始的為民初心,才能以敢叫日月換新顏的魄力帶領群眾打壩、建沼氣、建鐵業社、縫紉社……才能和群眾打成一片,成為群眾眼里的“好后生”。
求真務實的嚴謹學風。“一物不知,深以為恥,便求知若渴。”習近平對知識的渴望,對真理的追求,以及他孜孜不倦、求真務實的學風貫穿了整個知青歲月,最難能可貴的是習近平酷愛讀書而不唯書,注重分析對比辯證思考,堅持學以致用,把讀書和實干結合起來,進而改革創新。當看到四川省大辦沼氣的報道時,他就在想與四川氣候差異巨大的梁家河能否建沼氣。在前往四川“取經”的過程中,他白天考察,晚上總結,甚至連“看見的好對聯都認真抄下來”,無不體現了習近平求真務實的學風。
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回顧習近平的知青生活,一以貫之的是他能吃苦、肯吃苦,和人民群眾一道在苦中樂、苦中干的艱苦奮斗精神。建成了陜西省第一口沼氣池,讓1975年的梁家河基本實現了沼氣化;用不到三個月時間打成了神車溝的壩,讓趙家河一下增加了近百畝高產田;打成了梁家河第一座淤地壩。他帶領群眾與天斗、與地斗,在戰天斗地的歲月中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正是這段艱苦奮斗的歲月,磨煉了他堅不可摧的心志,讓他能承載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國大任”。
在步入新時代的今天,作為一名黨員干部,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榜樣,自覺把工作崗位當作人生舞臺,主動融入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中,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堅持實字當頭,干字當先,用奮斗去譜寫人生的芳華。我想,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梁家河》的意義之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