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龍全
“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習近平”。《梁家河》封面上的引語令我不解,一個普通鄉村有什么大學問?通讀全書,閱讀該書參考資料,我找到了答案。
梁家河有初心的大學問。“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習近平的七年知青生活,無疑是滿分答卷。他從15歲到22歲,完成脫胎換骨的成長,熔鑄和銘刻了為民造福的初心。他心中牽掛千萬個“梁家河”,發動并指揮精準脫貧攻堅戰,決不讓一個老鄉在小康路上掉隊。如同圣地延安,處處舊址都承載著延安精神一樣,梁家河是總書記的根和魂,見證了他的初心和赤子情懷,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孕育地、實踐地,是走進十九大精神寶庫的一把“鑰匙”。
梁家河有聯系群眾的大學問。習近平融入群眾,進行農民化實踐,干活不撒奸,成為壯勞力和種地的好把式,把根立在群眾中。他發動群眾,開會寓教于樂,推動工作寫快板、樹典型,道理講到人心窩上。他組織群眾,問題導向辦實事,帶領群眾打壩造田、建沼氣、挖甜水井,搶先干苦活、累活、險活;吃透政策勇創新,辦鐵業社、代銷店、縫紉社和磨房,大公無私,把縣上給他的獎品為集體換來鋼磨和手扶拖拉機。他教育群眾,辦掃盲班,拉話也成課堂,用一言一行影響人,“一碗水端平”“要想辦法巧干,避免苦干”“當干部身上要留住泥土味”……很多理念成為當年“小伙伴”一生踐行的信條。他“像愛自己父母一樣愛老百姓,為老百姓謀利益,帶著老百姓奔好日子”,老百姓也把他當親人。
梁家河有韌勁的大學問。習近平讀書,在書中汲取精神、思想上的營養。他認準的事,不畏艱難,一定要做成,從請隨娃當生產隊長,到趙家河神車溝治理;從梁家河溝口打水墜壩,到建成陜西第一口沼氣池;從兩次報考清華大學,到成為最后一個離開梁家河的知青,處處見韌勁。這韌勁是追求真理的執著,為民造福的情懷,為人民擔當的作為。
梁家河的大學問蘊含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位卑未敢忘憂國”等優秀傳統文化理念,繼承了實事求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新思想引領新時代,新時代呼喚新作為。我們要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建設西北生態經濟強市、整體脫貧與同步夠格小康的幸福漢陰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