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俊
從故事中汲取力量,我認真閱讀了《梁家河》一書,得以從中深刻體會習近平同志自2016年7月1日提出的“不忘初心”之“初心”的意義和由來,也在感知總書記青春風采的同時,對理解總書記新思想的實踐起點、情感起點和邏輯原點起到非常重要的啟迪作用。
回想我的工作歷程,從成為一名記者開始,扎實采訪、認真寫稿,對得起自己的署名,是我的“初心”;當編輯后,認真組稿、用心編稿,對得起這張報紙,是我的“初心”;從事行政管理之后,認真履職、心有所想,對得起這個崗位,是我的“初心”;去年4月10日,以“特殊”的工作經歷,繼續我的采訪生涯后,在新聞的道路上重新出發,成為我的初心。
這段時間,每次開黨委擴大會或者全體干部職工大會的時候,主要領導都要指名道姓地批評部分的部門負責人。每到這時,我都是如芒在背。不是因為我做的不好,有可能會被批評,而是,我一直在反思,如果讓我做,我能不能做得好一些?即便是批評個別記者的業務水平,我仍然在想,入職之初,就要求記者在政務報道中“跳出會議寫會議”,自己有幾次能做到?批評記者下基層少,我就在想,我能不能做到經常深入基層?拋開家庭因素之外,是不是主觀上就愿意到基層?因為記者深入基層,就意味著要寫出與坐辦公室和拿材料完全不同的稿件,是要寫出讓基層通訊員覺得確實比他們寫得好的稿件才行!批評我們一些記者水平還比不上一些縣區宣傳部通訊員時,我就會反思我的水平是不是比他們高?再聯想起讀過的他們的好稿件,我繼續會反思,以我的水平,能不能寫出來?怎樣才能寫出來?
唯有靠學習,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給自己增加知識儲備。比如,從《梁家河》一書,我認真學習它是如何講故事的,如何寫場面的,如何起承轉合的,如何將回憶和現實無縫連接的,如何使用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的,如何將習近平總書記的七年知青歲月與梁家河的變遷有機結合起來的,是如何“向世界講述中國和陜西故事的”?
好新聞是跑出來的。新聞界有一句名言,如果你的新聞寫得不夠鮮活,那是因為你離它不夠近!如何找到行業新聞的新聞點,也一直是我一年來不斷思考的方向。今后我將繼續努力找尋,在“不忘初心”的道路上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