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勞模精神 投身脫貧攻堅
——安康市勞動模范 王本周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
非常榮幸能來參加今天全市勞模助力脫貧攻堅表彰大會,也非常感謝各位領導對安康市青年創業協會的關心支持和對我本人的肯定。
首先請允許我做個自我介紹:我叫王本周,是安康育英職業學校的黨支部書記、校長,也是安康市青年創業協會的會長。2016年,我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安康市勞動模范。
勞動模范的稱號既是榮譽也是壓力,從接過證書的那一刻起,我就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責任。為了不辜負黨委政府的信任與期望,我大力發揚“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努力學習、認真工作、誠信做人、不斷進步,立足工作崗位,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事業中,做出了一些成績。
一、黨建引領,職教扶貧嶄頭角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我帶領學校黨支部一班人,立足中心工作,發揮引領作用,在脫貧攻堅大局中主動作為,推送的《紅色黨建引領職教發展》典型案例介紹了“黨建+職教扶貧”的主要經驗做法,得到了陜西省委組織部的肯定。
一是“扶貧先扶智”。認真落實國家各項惠民政策,確保每一筆資助款項都真正讓家庭貧困學生享受到。以資助貧困家庭學生能順利完成學業為首要任務,近三年來,累計招收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800余人,幫他們樹立了志向,教會了知識與技能,與200多家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全部免費推薦到合作企業就業,月工資均在4000元以上,從根源上消除了貧困,從而實現了“職教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家”的職業教育扶貧目標。
二是鋪就“愛心助學”關系網絡。廣泛開展愛心助學活動,對貧困生減免住宿費、代辦費等費用,并廣泛聯系社會愛心人士實行一對一幫扶。全年對建檔立卡家庭的學生定向資助27人,每人5000元。
三是開展技能扶貧培訓。創新培訓機制,拓展培訓內容,建立“一站式”服務。去年,先后開展了餐廳服務員、商品營業員、電子商務、廣告設計師等培訓12批次,共計1146人;在漢濱區譚壩鎮松壩社區、平利縣城關鎮開展產業技能培訓5期,共計463人,全部解決了就業崗位。
四是發揮人力資源服務平臺作用。走村入戶為貧困家庭勞動力提供信息服務、政策咨詢,就業指導、職業介紹等免費就業服務,全年在人員密集的城區、村鎮舉辦招聘會5場次,累計幫助600余名貧困勞動力找到了滿意的工作崗位。
二、凝心聚力,青創扶貧顯活力
為了營造扶危濟貧活動的良好氛圍,我組織帶領團隊利用微信公眾號、網站、微博、簡報等宣傳平臺,大力宣傳扶貧活動,使所有會員企業和企業員工對扶貧工作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更深的認識,大大提高了大家對扶貧工作的參與度,也讓我所組織開展的扶貧濟困活動形式多樣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包抓的扶貧點---漢濱區張灘鎮安溝村,我帶領青創協會會員企業主動參與,積極作為,提出了以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就業扶貧三管齊下的方式共同推進,確保安溝村村民能夠摘下貧困的帽子,走上富裕的大道。在具體扶貧工作中,擺脫了傳統扶貧送錢送物的舊模式,摸索出了自己的新路子。
一是組織安溝村民免費技能培訓,讓村民們不僅可以通過傳統的種植養殖來脫貧,也可以通過一技之長來致富。
二是運用“眾籌扶貧”的新概念,通過互聯網的渠道和力量,匯集各方的需求,將村民養殖的純天然土雞蛋及其他物產,直接從田間地頭,銷售到消費者的手里,拋去傳統的層層中間商,讓村民獲得更多的利潤。
三是實行“對口就業”途徑,協會2500余家企業的用人需求,可以直接對接安溝村,對有能力又有就業需求的村民們提供一條順暢的就業之路,確保一次脫貧,永久脫貧的目標。
四是提出“企業+貧困戶”一對一幫扶的模式,我會內符合條件的愛心企業將和安溝村貧困戶結成一對一、點對點的幫扶對子,有針對性地幫村民出主意,想辦法,解決問題,加速脫貧。
三、雙管齊下,助力扶貧立新功
在今后的精準扶貧行動中,我將圍繞幫扶的貧困村和辦好職業教育兩個方面,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做好產業扶貧,不斷增強“造血”功能。鼓勵和引導幫扶企業,結合貧困村實際和企業發展實際,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種植、養殖等主導產業, 培育貧困村發展現代農業,培育農民增收致富的特色產業。結合實際,圍繞產業,謀劃項目,為貧困村謀劃一個適合當地經濟發展的項目,以項目帶動發展。鼓勵和引導貧困戶積極參與全產業鏈開發,讓貧困戶真正受益。
(二)精準對接需求,達成合作共贏。組織協會從事商超、電子商務的會員企業為貧困戶生產的農副產品,通過線上線下多渠道共同發力,為商品擴大銷路,幫助完成市場銷售,形成穩定的收入來源。會員中有從事農業生產的,可以通過合作社的方式,吸納一部分種植農戶,教授先進的技術,帶動農戶增收。協會還有從事餐飲行業的會員,都是安康知名的企業,對新鮮食材采購量需求大,動員這部分會員參與扶貧,企業與農戶都將因此受益,必定能夠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三)提供就業崗位,帶動農民增收。鼓勵會員企業加大對貧困村剩余勞動力的免費就業培訓,提供就業崗位,可以安排農民就近用工或根據企業需求組織勞務輸出,吸納農村勞動力到企業就業,增加村民的工資性收入。鼓勵和幫助貧困戶發展家庭手工業、服務業,發揮幫扶創業的優勢,全力支持貧困農民創業。
(四)辦好職業教育,就業帶動脫貧。學校堅持以“面向市場,面向社會,服務學生就業創業,服務安康經濟社會發展,辦人民滿意的職業學校”的辦學宗旨,堅持“函授、中職、培訓”三位一體同步發展,三年內,在籍學生達到4000人以上,年輸送各類人才1600人,就業滿意率保持在95%以上。
在今后的學習工作中,我要繼續發揚勞模精神,在各個方面作表率,爭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社會主義勞動者,爭做讓組織放心、使領導滿意的好青年,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加快建設西北生態經濟強市做出積極貢獻。
我的發言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