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72行作坊小鎮 帶動群眾增收脫貧
——安康市勞動模范 陳國盛
我叫陳國盛,生于1969年12月,漢族,陜西石泉縣人,現任陜西六臺山實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2016年,被安康市委、市政府授予第五屆安康市勞動模范。
一、選準產業項目,實現多方共贏
2016年度獲得市級勞模榮譽后,我積極主動發揮勞模帶動作用,在后柳水鄉打造中壩作坊小鎮,帶動群眾增收脫貧。石泉縣后柳鎮目前還有10個貧困村,2000多名貧困群眾,作為一名勞動模范,返鄉創業、回報家鄉,力所能及地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是應盡之責,但如何打造一個貧困戶能脫貧、農戶能賺錢、企業能發展,還能拉動當地經濟發展,實現多方共贏的項目成為擺在我面前的一道難題。經過多方考證,立足中壩村旅游資源優勢和“四橫五縱”的社區布局,利用社區72家閑置鋪面,結合陜南農耕文化中“72行行行出狀元”的文化背景,確定了打造中壩作坊小鎮的鄉村旅游項目。我公司對租賃的72戶街坊定義為游客進店免費體驗的農產品“線下”體驗館,并進行統一管理、規劃改建和業態布置。同時,以公司電商平臺為載體,在“線上”對農產品進行集中推廣和銷售,利用“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農產品電商銷售模式,從而使本鎮村、本縣乃至周邊市縣農戶、貧困戶的優質農產品避免了“遠在深山無人識”的窘境,連通了農產品的產供銷和旅游服務的產業鏈條,打造了一條貧困戶脫貧、農民致富、企業發展的產業扶貧之路。
二、五大幫扶措施,助力脫貧增收
為有效助推貧困群眾脫貧增收,形成公司與貧困戶之間緊密的利益聯結,創新實施了五種幫扶模式。一是入股分紅。吸納了41戶貧困戶代資入企,每年戶均保底分紅3000元;吸納了中壩村集體經濟組織入股資金200萬元,每年定額分紅20萬元。二是就業增收。吸收農戶100余人在作坊小鎮務工,人均年收入2萬元以上,其中貧困戶30余人。作坊小鎮經營項目全部運行后,可提供就業崗位300余個。三是訂單生產。與農戶簽訂種植、養殖訂單生產協議,使貧困戶生產的農畜產品在家門口就能變成商品,實現產業增收。四是園區建設。通過流轉土地建設農業園區,拓寬貧困戶增收渠道。目前已建成1個茶葉園區,流轉土地500畝,支付土地流轉費用20余萬元,吸收60余人務工,累計支付工資80余萬元,其中帶動貧困戶29戶76人。五是輻射帶動。組建專業合作社和食品加工廠,為作坊小鎮提供原料和產品。目前已組建柏橋村食品加工廠和1個專業合作社,輻射帶動中壩、柏橋、長安、漢陰溝、磨石等5個村300多戶貧困戶增收致富。
三、拓寬發展思路,實現區域突破
按照石泉縣全域旅游的戰略思路,依托中壩作坊小鎮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柏橋、中壩、長安、漢陰溝村的自然風光,我們大力打造中壩片區的傳統農耕文化項目綜合體,穿點成面,區域突破,開展了柏橋休閑農業項目和作坊小鎮72坊文化旅游項目的有效對接,著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農產品銷售、民宿旅居、健康養老等項目,逐步拓寬了中壩作坊小鎮的輻射帶動范圍,為整個中壩片區的貧困群眾順利脫貧創造有利條件。
72行作坊小鎮建設讓中壩村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一座古色古香、文化底蘊濃厚的高顏值“小鎮”拔地而起,人居人文環境發生巨大改變,使村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隨之轉變,結合全縣開展以“育、治、帶、導”為核心的新民風工作,積極參與群眾參與公共文化的活動陣地建設,村民干事創業的精氣神有效提振、勤勞致富的內生力不斷增強,村風民風切實得到了進一步改善。
下一步,我將以此次會議為新的起點,以助力脫貧攻堅為責任,繼續打造好產業扶貧、資金分紅、合作社帶動的扶貧模式,帶動更多的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切實履行好一名勞模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