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李培 黃維)在澗池鎮仁河村二組,有一位依靠在土地上做文章、勤勞苦干的在冊建檔立卡貧困戶,他叫沈蘭根。今年承包了村集體土地種植杭白菊12.97畝,一舉成為仁河村種植菊花面積最大群眾,這為他早日脫貧摘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沈蘭根居住的澗池鎮仁河村是2017年全鎮重點貧困村之一。位于澗池集鎮以南6公里,屬于重點貧困村,全村轄8個村民小組347戶1220人,版圖面積6.9平方公里,全村共有耕地702畝,其中:水田421畝,旱地281畝,林地3760畝。現全村有貧困戶126戶331人(五保戶10戶10人,低保戶33戶59人)。近幾年來,在基礎設施、人居環境、集體經濟、產業建設等方面都落后于其他經濟強村。
沈蘭根是1969年4月出生的,13歲時父親因病去世,兄弟一人,家境貧寒,加之又是大集體時代,故只上了三年學就輟學在家。而且這三年學還是在遠在紫陽縣安溪鄉東坪村的舅舅家上的。母親于5年前去世,現家庭成員有愛人、一個初中畢業后在家的女兒和一個正在本鎮初中上學的兒子。40來歲的沈蘭根,第一印象是人很樸實、忠厚、勤奮。平常在家門口建筑工地上做臨時工,愛人有時在附近的聚源實業有限公司菊花加工廠務工。聽他說,他以前居住的是土木結構房子,幾年前垮塌了,現在居住的土木結構房子是租住本村一群眾的,現在已成危房。屋內的陳設也比較簡陋,彩電、冰箱都是別人送他的,有一臺電風扇是自己買的,常騎的是一輛踏板摩托車。
象這里許多土生土長的農民一樣,以前地里種植的都是傳統作物:水稻、玉米等,傳統農業下,經濟效益不高,收入低,僅能解決溫飽。家庭一直未能擺脫貧困,在全村是有名的貧困戶。
如此貧困的現狀并沒有嚇倒沈蘭根。他下定決心改變貧困面貌,樹立了脫貧先立志、致富靠自己思想,搶抓機遇、乘勢而上。今年以來,縣、鎮、村各級加大了對仁河村貧困戶的幫扶力度。縣財政局、總工會等單位幫扶該村,鎮政府鎮長、副鎮長、黨委委員、組織員掛聯仁河村,10余名縣鎮村干部為幫扶工作隊員,干部力量做到了全覆蓋。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促進貧困戶產業增收,村兩委和駐村扶貧工作隊與聚源公司多次協商,決定推行“黨支部+農業園區+貧困戶”模式,搞抗白菊規模化種植,發展高端農業。
在縣鎮村干部的動員下,他自愿承擔12.97畝杭白菊種植。簽訂了杭白菊生產合同、菊花園安全生產責任書。按照合同中寫明的事項,今年他在菊花產業中已投入勞務、肥料、種苗等費用2000余元。規模化種植下,在菊花壓條、剪枝、除草、施肥等田間管理方面出現了一些難題:缺技術、缺勞力、缺資金……,鎮村干部、村扶貧工作隊提供了全方位的技術指導和服務,在他的菊花地里,經常能見到干部的忙碌身影。專職駐村隊員、縣財政局干部,多次深入到他的菊花園里提供技術指導和優質服務,操心最多、幫扶到位。
秋日正午的陽光仍然火辣辣地照著。走進他的菊花產業種植園,由于受今年嚴重干旱的影響,有的地塊菊花長的稀疏。旱象解除后,菊花長勢喜人。一眼望去,連片種植的十余畝菊花園,一派郁郁蔥蔥、充滿生機、豐收在望的景象。如加強管理、及時采摘、及時銷售,產出的富硒鮮花收入都歸沈蘭根所有,那時他的收入還是很可觀的。
“還養了10幾只雞,種了幾分田水稻和玉米”,沈蘭根說。在這次精準扶貧中,實施“八個一批”幫扶,對他實施了危房改造。政府補助2萬元、提供無息貸款5萬元,自籌一部分錢,通村水泥路邊,他的100余平方米兩層磚木結構樓房正在緊張建設中。兩個月后,他將從危房中搬遷新居。
春天耕耘播種、秋天鮮花綻放。這位剛強的貧困戶、不向命運屈服的漢子,依靠勤勞致富,走產業扶貧之路,在脫貧攻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已經灑下自己辛勤的汗水。他終將成為楷模,這為全村、全鎮貧困戶擺脫貧困、過上小康生活樹立了一面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