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體系 抓基礎 強保障
——漢陰縣“三個四”奮力脫貧攻堅機制
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文飛 馮友松)人心齊泰山移 、提站位促脫貧,為深入貫徹落實中省市一系列脫貧攻堅問題整改工作要求,緊緊圍繞“精準識別、精準退出、精準脫貧,群眾滿意”的總體要求,把精準脫貧作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號工程,立下“軍令狀”,發出“總動員”,舉全縣之力打好“攻堅戰”。
建立“四大體系”合力攻堅機制
建立指揮體系。一是成立脫貧攻堅作戰指揮領導機構,組建由縣委書記任脫貧攻堅指揮部第一總指揮,縣長任總指揮,人大、政協、組織部、政法委、統戰部等主要領導任副總指揮。并成立協調機構指揮部下設辦公室,縣扶貧局主要領導任指揮部辦公室主任,并落實定期聯席會議制度,負責綜合協調各組各成員單位統籌推進各項工作。二是組建工作機構,成立綜合協調組、項目資金整合組、基礎設施推進組、督導考核組等六個工作組,由指揮部辦公室牽頭精心制定脫貧攻堅作戰指揮圖和時間表,分解細化目標任務,實行統一指揮,掛圖作戰。
建立推進體系。一是深入調研,研究制定全縣脫貧攻堅總體規劃,明確脫貧攻堅總基調、總任務、總思路、總目標,分領域、分區域指導工作推進。二是量身定制貧困村、貧困戶脫貧方案,對10個鎮和產業脫貧、教育脫貧等八個一批牽頭部門脫貧工作方案逐一審定,務求精準性、可操作性、時效性。三是重點圍繞省市精準脫貧整改問題清單總體要求,精心編制印發八個一批精準脫貧工作方案,以鎮為單位,組建縣級各部門、中省駐漢單位掛聯幫抱作戰小組,分鎮包村保戶推進。四是對接中省市及縣內外企業參與脫貧攻堅,實施“百企幫百村”“一企幫多村”“公益扶貧”,強化社會脫貧推進。
建立責任體系。實行縣委書記抓縣級領導,縣級領導和部門包村、干部包戶責任制,簽訂目標責任書,層層明晰責任,有條不紊推進。一是所有30名縣領導負責10個鎮脫貧攻堅,長期一線和入村入戶指揮監督,縣級領導用50%的時間做脫貧攻堅工作,包好中差3個村,6至9戶貧困戶,經常分析研究真正存在的問題。二是縣級相關部門負責掛聯幫包貧困村的脫貧攻堅,協助各鎮推進項目落地、產業下地等工作。三是強化各鎮黨政一把手脫貧工作第一責任人和駐村第一書記、包村干部的責任,要求黨政一個領導要用100%經歷投入脫貧攻堅,另一個領導用大部分經歷參與研究脫貧攻堅,實行全體總動員,全體上戰場,圍繞村不漏戶、戶不漏人、戶戶見干部的目標,優選扶貧干部對應幫扶貧困戶,不脫貧、不脫鉤。
建立考核體系。嚴格落實《三項機制》,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直接入村入戶檢查抽查,以工作實效、貧困群眾是否滿意作為幫扶干部年度考核和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據。捆綁考核,責任共擔,出臺《脫貧攻堅工作成效考核暫行辦法》《百日大會戰實施意見》《關于嚴厲打擊阻擾破壞脫貧攻堅領域項目建設和利用脫貧攻堅實施違法犯罪活動的通知》《整改任務清單周安排周報告制度》,形成高壓態勢,將脫貧攻堅成效作為考核各鎮、部門和幫扶干部考核的重要內容,脫貧任務未完成,各鎮、各部門和幫扶責任人年度考核“一票否決”。
抓牢“四大基礎”助力脫貧攻堅
抓實思想基礎。縣委縣政府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全局,所有縣級領導身體力行,巡回調研指導各鎮村脫貧攻堅,以上率下,強化認識、直指問題、傳導壓力、嚴肅紀律,全力助推。各部門認識高度統一,思想高度統一,行動高度統一,形成了人人有責,人人擔責,合力攻堅的良好扶貧工作格局。開展“誠、孝、儉、勤、和”新民風建設教育宣傳活動,對廣大群眾進行惠民政策、健康教育、傳統文化、社會道德、家訓家風、鄰里關系等宣講,逐步轉變農民群眾“等、要、靠、拿”依賴懶惰思想,開展《百千萬實施意見》,引導農民移風易俗、崇尚科學、講究誠信、提高群眾文化素養,增強勤勞致富的志氣,強化貧困群眾主體意識。以政策為牽引,大力推行“百企幫百村”、“八個一批脫貧政策”以及社會各界幫扶等模式,弘揚扶貧正能量,貧困群眾搶抓機遇、干事創業、主動脫貧意識得到全面增強。
抓實信息基礎。對象識別精準,各鎮全員發動,嚴格履行程序,按照貧困標準線,準確將動態返貧和漏統貧困群眾納入貧困幫扶管理。幫扶措施精準,結合致貧原因,結合貧困戶實際,因戶施策,因地制宜,逐戶研究脫貧措施,對接扶貧政策,規劃脫貧項目,有序組織實施。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QQ群、網站、簡報達梯建橋作用,及時了解各鎮村實施工作動態,及時解決當即問題,實現駐村工作隊、幫扶人員工作效能評估和效率提升。
抓實硬件基礎。加大水電路訊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按照項目“確定從實、設計從活、標準從嚴”原則,今年計劃投資0.8億元,全面完成本年度脫貧攻堅通村水泥路建設計劃157公里,項目將覆蓋全縣10個鎮40個貧困村。目前,5月底已完成全年40個貧困村 92條148.5公里村組道路和橋梁的勘測設計并啟動招投標工作,6月份全面開工建設,從根本上改善貧困村交通條件,實現貧困村公路進得來、出得去、行得通、走得暢。同時因地制宜,對貧困村的入戶水、電、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有安全飲水,電力入戶率達100%,寬帶進村、電視入戶率達到90%以上。
抓夯實產業基礎。圍繞全縣“一城五園三帶三產業”總體戰略部署,依托縣農業園區和工業園區發展工農業產品加工業,探索實施“支部+×+貧困戶”“公益+環保+扶貧”“三變”和“旅游+脫貧”等模式,大力實施農產品變商品工程,實現創業就業。發展特色效益農業,大力實施“富硒糧油、魔芋、烤煙、茶葉、食用菌、中草藥、油用牡丹、苗木花卉、經濟林果等產業,發展稻田養魚、林下養雞、養豬養牛養羊等畜牧產業,大力開發電子商務,擴展產品銷路,助力貧困戶致富增收。
強化“四大保障”主攻脫貧
加強人力保障。強化脫貧領導小組辦公室力量,本著脫貧攻堅干部要硬配,配硬干部的要求,從各鎮、各部門抽調20余名人員充實到脫貧指揮部辦公室,強化脫貧攻堅的統籌管理指導。同時強化領導力量,在爭取市級相關部門的支持,一次性增加6名副科級以上領導職數,增加事業編制7名,專司脫貧攻堅工作,切實解決脫貧攻堅領導和人員力量不足的問題。同時對全縣141個村,每村從縣鎮派駐1名專職工作隊員,每個鎮配齊信息員,并為96個村派駐“第一書記”,保證每個村都有1至2名專職專業工作人員,以確保駐村幫扶工作的有效到位。
加強財力保障。積極整合資金,全力保障扶貧持續投入,按照渠道不亂、性質不變、打捆使用原則,整合行業部門資金投入脫貧攻堅,強化金融扶貧機遇,向國開行、農村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爭取扶貧項目貸款,全力保障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按時到位。
加強項目保障。統攬脫貧攻堅全局,圍繞總體目標,突出產業發展、基礎設施、民生保障等領域,建立“政府統籌、部門主管、各鎮落實、專項監管”項目推進機制,著力規范和簡化項目審批流程,推動項目快速有效落地。建立項目專項督查組,強化項目質量、進度、資金使用監管,確保項目有力有效有序推進。
加強政策保障。突出政策的精準性,堅持以“八個一批部門”精準扶貧工作方案為抓手,助推教育、產業、生態、搬遷、衛生、培訓就業、低保兜底、金融等脫貧政策八個到戶,做到一戶一策,做到一部一策、一戶一檔,做到真扶貧,扶真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