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魏萬平)為了解決少數群眾“等靠要”思想內生動力不足問題,確保扶貧路上不掉隊,旬陽縣石門鎮開展“聚集脫貧攻堅、加強扶志幫困、培育內生動力”專項行動,通過教育引導、道德評議、幫帶激勵、政策扶持等措施,積極引導貧困群眾在脫貧攻堅中發揮主體作用,增強自立動力、提升致富能力,全面實現貧困人口如期脫貧目標。
道德評議揚正氣。圍繞脫貧攻堅工作中涌現的自立自強、不等不靠、勵志脫貧的先進典型和“坐在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落后典型,每季度開展一次道德評議活動, 以此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 跟上脫貧攻堅步伐。如白廟村五組貧困戶嚴某,家境貧困,兒子患精神病,其不崇尚科學,封建迷信,修廟企圖幫兒子治病,日常嗜酒,酒后罵人,其行為影響惡劣被評為反面典型。七組貧困戶黃某,脫貧攻堅中不主動發展產業,等靠要思想嚴重,被評為反面典型等等, 對被評出的反面典型安排專人進行轉化幫教。通過開展評議,解決了脫貧攻堅工作中存在的等、靠、要、纏、鬧、比、逃等思想問題,激發了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在全鎮形成了公平正義、誠信知理、崇德友善、互助孝仁的正能量、好風氣。
幫帶激勵轉民風。挑選經驗豐富會做群眾工作的優秀基層干部包幫那些怕苦怕累內生動力不足的群眾,提高包幫能力, 著力推動群眾由“怕苦怕累”向“勤勞致富”轉變。同時, 采取支部+x+貧困戶模式,充分挖掘培養群眾身邊的致富能手、產業大戶、創業標兵,通過勞務合作、產業合作、金融合作等方式,發揮鄉土人才的示范帶頭激勵作用。注重發揮非貧困戶對貧困戶的示范引領作用,加大惠民政策供給保障力度,營造了“非貧困戶快跑大干、貧困戶奮力追趕”的良性互動局面。
教育引導樹新風。針對極少數群眾文化偏低、知識匱乏、弱智憨愚、思路不活等“能力致貧”現象,加大分類幫扶力度,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一是做實干部包聯走訪工作。采取入戶走訪、宣講政策、鼓勁打氣,幫助貧困戶分析脫貧致富的有利條件、協助制定切實可行的脫貧規劃,培養主動性,充分調動貧困群眾積極性,激發進取性。二是通過組織開展群眾素質教育提升工程。通過召開小組會、院落會、地頭會,促進貧困戶學知識、興家業、當先進, 營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三是加強優質教育資源的挖掘、培育、積累和投入,大幅度提高貧困子女教育水平,以良好教育促進人口素質提升,培育脫貧致富后備生力軍,讓貧困戶有念頭、有干頭、有盼頭,著力破解長期以來貧困文化給廣大群眾帶來的消極影響和代際傳承危害,實現了從思想上“挖窮根”,營造了貧困群眾自力更生、自食其力、艱苦奮斗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