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劉家群) 旬陽縣趙灣鎮位于縣城以北48公里處,全鎮總面積155平方公里,轄13個行政村、2個社區,51個村居民小組,總人口16093人。境內山高坡陡、溝壑縱橫,屬典型的山區農業鎮,主要產業以煙草、畜牧業為主。近幾年來,為了徹底解決人民群眾出行難、運輸難問題。該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在縣慈善協會、老促會等職能部門的大力關懷指導下,共修建13座慈安便民橋,極大的改善了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環境,加快了全員脫貧目標,托起了人民群眾脫貧的致富之“夢”。
重民意、解民困,搭建便民“快車”。 實踐證明,一個地方交通越發達,經濟發展后勁就越強大,區域經濟活力就越強。由于該鎮山大溝深、河溝密布的地形地貌特征所致,“橋”成了群眾出行的一個重要通道。因此,要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就要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迫切的問題入手,就必須以修建便民橋為契機,發動各方力量,一座一座認真的建,真正把便民橋工程建設成為人民群眾“滿意工程”,做到正為老百姓謀利益。近幾年來,該鎮把解決群眾“行路難、過河難、出行難”作為改善全鎮貧困面貌、振興鎮域經濟發展、全員實現脫貧的大事來抓,把實施“慈安便民橋”建設工程作為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方便群眾生產生活的務實之舉,作為順應群眾期盼、改善群眾出行的一項“民生工程”來抓,力求將慈安便民橋建設成促進農民增收的“致富橋”。在認真總結動員民間組織、社會力量捐資修建“慈安橋”工作經驗的基礎上,積極爭取縣慈善協會、老促會和財政、交通等部門的扶持和指導,先后在全鎮10個村建成了便民橋13座,極大地改善了群眾的出行條件。
重決策、謀全局,科學規劃到位。便民橋建設是為民辦事、解決民憂、加快發展的根本所在,也是一項“民心工程”,要把便民橋建設成人民群眾滿意的“放心工程”,讓便民橋成為黨和人民群眾感情的紐帶,就必須嚴格確保工程建設質量。該鎮堅持“三不三優先”原則,即不在規劃搬遷地選址,優先在移民安置點安排;不搞平均分配,優先在人口集中受益人多的地方安排;不在管理差的地方選址,優先在群眾積極性高管理規范的地方安排,合理確定建設地點,著重解決群眾出行難、農用物資和農副產品運輸難的實出問題。嚴格按照“三個堅持”推進工作,一是堅持以人為本、群眾自愿的原則,按照“一事一議”程序,在組織群眾民主議事決策的基礎上,確定修建事項。不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不搞強行攤派,不得形成新的債務。二是堅持建修結合、先急后緩的原則。結合鎮村交通規劃、移民搬遷規劃方案,對于群眾急需、受益人口多、移民搬遷安置點的便民橋,優先列入當年計劃并及時申報項目。按照“確實需要、群眾自愿、不增加農民負擔、不造成新的欠賬”的要求,把慈安便民橋建設規劃到村組、落實到具體位置,為高標準、高質量建設任務奠定基礎。三是堅持統籌兼顧、聯動推進的原則。將交通、財政、慈善、老促會等部門的修橋計劃、項目、資金統籌安排捆綁使用,形成合力辦大事,形成從計劃上報下達、項目適時推進、工程質量監督、資金使用管理全過程的協同推進工作機制。同時,結合精準扶貧工作,把慈安便民橋建設作為扶貧村的重點任務,主動支持慈安便民橋建設,使便民橋真正成為增進干群關系的“連心橋”“致富橋”。
重質量、抓監管,打造優質品牌。便民橋建設是廣大人民群眾的迫切要求、是改善民生、順應民意的重要舉措,更是鎮黨委、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為了把此項工程辦成人民群眾滿意工程,該鎮不斷強化管理,著力在提升質量上動腦筋。建立了縣鎮村“三級聯管”機制,嚴把施工質量監管、施工單位準入和工程竣工驗收三關,確保把這項民心工程建成優質工程和放心工程。成立了慈安便民橋建設質量專項督查組,由鎮紀委牽頭對全鎮范圍內的便民橋進行全面督查,并對已經建成投入使用的項目進行“回頭看”,重點做好項目建設質量、相關資料管理等方面的督查,保障這項民生工程能夠發揮作用,讓人民群眾切身感受到民生工程的實惠。一是堅持落實監管機制。研究制定了一套切實可行、長久有效、以村民為主題的籌資酬勞、建設管理、工程驗收、后期養護辦法,強化資金管理,規范資金運行,加強審計監督,確保把便民橋建設資金真正用足、用活、用好。二是嚴把工程質量關。鎮上組織工程技術人員現場勘察,優化選址,編制切實可行的建橋方案,嚴格按照項目前期工作程序開展工作。堅持把質量管理貫穿于橋梁建設的全過程,實行工程招投標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監理制、質量監督制,嚴把施工隊伍資質關、工程設計關、施工程序關、材料質量關、工程試驗檢測關和竣工驗收關。三是加強工程技術管理。落實了建設、監理、施工三方責任,實行施工依據統一、管理要求統一、檢驗檢測標準統一,嚴格工程變更管理,對施工中出現的特殊問題,建設、監理、施工三方技術人員現場勘察研究,確保工程技術達標。四是加強工程現場監管。定期召開便民橋工程調度會,該鎮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親臨工地檢查,完善政府監督、社會監督、施工單位自檢三級質量保證體系。實行責任追究制,堅持誰修建、誰負責,確保把每一座橋梁建成“民心橋”“放心橋”“幸福橋”“致富橋”。
重實效、顯活力,助推致富步伐。一座座便民橋的建成,讓人民群眾發家致富、限期脫貧致富成為了現實。一是便民橋助力出行難題。趙灣社區二組部分居民分布在高家溝兩岸,一遇到下雨便很快漲水,造成對岸的二組居民和家住高東村村民出行難。便民橋的建成解決了32戶136人的出行問題,帶動了11戶住房安置一事。二是便民橋助力實現產業致富夢。白楊坪村是國家級貧困村,貧困人口多,自然環境惡劣,脫貧難度大,究其原因主要是“橋”的問題。該鎮黨委、政府結合村情實際,修建慈安便民橋兩座,有效帶動了該村魔芋、拐棗等產業的發展。目前魔魔芋、拐棗、煙草等種植面積分別達到300畝、200畝、450畝,讓120余戶貧困戶走上了脫貧致富路。三是便民橋助力打造鄉村旅游業。為建設“美麗鄉村”華山示范村、打造華山農業觀光休閑產業園區,該鎮著力實現早動手、早安排,慈安便民橋的建成,形成了村級道路大循環,助推了該村發展鄉村特色旅游業步伐的加快,品牌效應蒸蒸日上,效果良好,人民群眾樂在“致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