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有望 信心滿滿
-----記梅子鎮生鳳村貧困戶王興文的脫貧之路
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黃劍波)貧困戶王興文住在梅子鎮生鳳村寇家灣組,初次與他結對幫扶是在2015年末,因他年齡比我大,所以我叫他老王。老王2015年以前常年在外務工,2016年初,他從外地打工回來,濃密而粗短的頭發,長滿老繭的手,衣著不是很得體。言語交流中,透漏出老王在外地務工的艱辛,干了一年的苦力,因沒有過硬的技術,工資收入微薄,除去吃穿用度開支,沒有多少結余。老王現在還是單身,帶著一個老母親生活,初算了一下,2015年人均純收入只有2100元,還是沒有脫貧。當時看著老王無可奈何的表情,心里有說不出的難受,說什么都要幫助他擺脫貧困。在精準幫扶中,我對老王了解更深了,他是一個很勤勞的人,并且自尊心很強,當別人說他是貧困戶的時候,我能感受到他心底的不快。老王家有耕地17.71畝,適合發展種養業,沒有必要長期外出務工,和他多次交流之后,老王同意了我的觀點。2016年3月,老王決定在家發展養殖業,可沒有啟動資金,就在這個節骨眼上,縣上產業脫貧貸款政策出臺了,有意愿發展產業的貧困戶最高可獲得5萬元貸款扶持。通過申請,老王順利的貸到了5萬元產業扶持資金,在自家林下發展起了養殖業,初步定下了養殖300只雞的目標。縣農水科技局作為產業發展的主管部門,在查看了老王初建的養殖場后,立即給他送去了200米圍欄,并無償提供雞苗200只支持其發展養殖業,老王的養殖場很快建立起來。就在2016年10月,老王養殖的雞快出欄了,可銷售成了問題。為了使老王的雞能夠順利銷售,我迅速通過微信平臺宣傳老王的林下土雞,積極聯系親朋好友幫助推銷,很快老王的雞以每斤15元的價格賣了出去。大概算了一下,賣雞的收入為1萬5千余元,除去養殖成本開支,老王家2016年人均純收入為2600元,但總體來說,去年打工相比還是強多了。“一是不用出遠門;二是人自由多了,還能照顧家里”,談話中老王表現出了對發展產業脫貧致富的期待。
年初我和老王早早開始謀劃2017年的產業發展。隨著縣上產業脫貧扶持獎補辦法的出臺,元月初,我們共同計劃發展天麻1000平方米、豬苓150平方米、養豬2頭、雞30只,種植玉米5畝。說干就干,2月份,老王在地里忙活了起來,挖溝、埋椴木、培植天麻菌材,種植豬苓,養了兩頭豬仔。到5月份,老王的5畝玉米已經種植完畢,豬苓種植了150平方米,還在堂屋中培育天麻進行了天麻人工授粉。聽老王說自己在種植天麻和豬苓上技術比別人差。為此,我先是通過網絡搜集了天麻、豬苓種植方面的資料打印出來讓他學習,并聯系縣農水科技局農技人員到現場指導培訓。6月再到老王家時,他告訴我已經初步掌握了天麻、豬苓種植的相關技術,并且說的頭頭是道,儼然一名“土專家”。這次他購買了5袋人工培育的萌發菌,正在拌合花粉種子,看著老王光著腳忙碌拌合種子,我也蹲下來和他一起忙和。近距離觀察老王,發現他最近瘦了、黑了。“老王,注意身體,別太累了”,我關切的說。他憨厚的笑著說:“沒事,我身體還可以,今年這些產業搞起來,比打工要強”。
從老王的脫貧之路看出,他勤奮、務實,但還需要更多的引導和政策支持以及人文關懷,幫扶過程要從細節出發,循序漸進。
看著老王家天麻、豬苓、玉米長勢良好,再看看老王臉上的笑容,我真切的感覺到老王脫貧有望,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