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王建)漢陰縣觀音河鎮位于縣城西北,距離縣城19公里處,東臨雙河口古鎮,西臨平梁鎮,北與寧陜縣接壤,全鎮轄7個村、65個村民小組, 2917戶10272人,版土面積88.8平方公里。
觀音河鎮7個行政村,地處秦巴山區腹地,全部為貧困村,地形以山地為主,山大溝深、交通不便是這里的真實顯照。四月份數據清洗以來,按照程序,通過入戶信息采集核定戶數人口,最終確定了全鎮扶貧建檔立卡戶為1482戶4466人;其中,2017年在冊貧困戶968戶2645人(新識別貧困戶75戶223人,新返貧60戶191人,系統保留833戶2231人);已脫貧戶為514戶1821人(含2014年以來實際脫貧和剔除暫保留);直接刪除戶為167戶467人。
由于全鎮地處偏遠山區、部分村網絡信息不暢,貧困戶中有力氣外出打工的無組織,家庭負擔重的走不出去,年老體弱的困在家門口,個別懶漢靠在墻邊等小康。
面對這種現狀,觀音河鎮突出“引導扶志、因戶施策、產業增收、教育扶智”等措施,探索性開展教育扶智、開展有組織勞務輸出、土地流轉經營等措施,促使貧困戶轉變思想觀念,使貧困戶成為脫貧攻堅的主角。一是實施就業幫扶。依托“兩學一做”專題學習教育和開展“追趕超越”活動,提高黨員宗旨意識,倡導黨支部+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發展模式,引導黨員幫助貧困戶發展農業主導產業和家庭養殖業。同時,鎮政府及時發布就業信息、提供就業指導、就業培訓等,實現“造血式脫貧”。二是實施技術幫扶。以實施素質提升工程為抓手,結合貧困戶實際需求,積極開展種植、養殖等各類技能培訓,確保能掌握1-2門以上產業技能,不斷提高自我發展能力。三是實施思想幫扶。定期開展走訪慰問,及時解決群眾實際困難,讓困難群眾真切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堅定和樹立貧困群眾對美好生活的信心,努力實現“扶志”目標。
整理內業,為貧困戶找準“脫貧法則”
結合“八個一批”分類脫貧措施給每戶貧困戶制定切實可行的“一對一”幫扶計劃,保證貧困戶脫貧有方法、有思路。年初根據工作安排,給每戶貧困戶制作“精準扶貧、結對幫扶”連心卡,將貧困戶基本信息、幫扶單位、幫扶人及幫扶計劃等內容列入連心卡,并張貼上墻,切實做到精準幫扶。數據清洗工作以來,為每戶貧困戶填寫了“一卡一簿”,即貧困戶精準脫貧明白卡、貧困戶幫扶紀實簿,為每戶貧困戶制作了“一戶一檔”、“一戶一盒”,為貧困戶檔案整理、幫扶紀實提供了方便。
分類施策,為貧困戶找準“婆家”
針對全鎮貧困戶中懂技術、有力氣、無門路想外出勞務的人員,觀音河鎮協助各村委會,由各村具體負責統計本村的有意愿出門務工的青壯年,每年組織200余人外出到西安、新疆、河北、上海等地務工9個月以上,實現貧困戶平均勞務收入近2.5萬元。
搭建平臺,為貧困戶找準“親家”
針對有勞務能力因多種原因不能外出的群體,根據其發展意愿,先期為貧困戶提供畜禽養殖種源墊付、對其免費進行技術服務培訓、免費進行統一防疫,待貧困戶畜禽養殖產品成熟后,合作社以高于市場價統一進行回收對外銷售,帶動貧困戶共同發展致富。觀音河鎮采取扶持致富能手成立種養殖合作社、家庭農場。目前,全鎮成功建立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58個,其中支部領辦3個,能人創辦55個,入社農戶650戶。貧困戶在各村委會幫助下,選定場地,建設場地,承擔的能人為貧困戶提供用工崗位付給工資,通過積極爭取項目,流轉土地3000余畝,解決了700多戶村民的就業問題,上年度,在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的帶動下,務工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000元左右。
同時,充分利用互聯網絡和電商平臺,探索創建了畜禽養殖微信群、畜禽銷售微信公眾號,利用互聯網+等網絡營銷平臺,使產品遠銷西安、四川、重慶、廣東等地。
引入社會組織, 為貧困戶找“娘家”
積極引進漢陰博元公益組織,啟動“精準扶貧•環保先行”重點項目推動實施脫貧攻堅工作。通過民選村推鎮審定確定了40名貧困戶,對其集中進行環保知識宣講、垃圾分類等培訓、簽訂聘用協議、建立考核制度,授予“御源軍”稱號,為其每人每月支付1000元作為勞務補助,幫助其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環境,讓其有尊嚴的接受幫扶,改善了生產生活環境,實現了扶貧環保雙贏目的。目前,此項目已有效運行一年,共計發放工資50余萬元。同時,積極開發生態環保、林業管護等公益性崗位用工,優先精準使用貧困戶,最大限度提高貧困戶收入。
近年來,觀音河鎮按照發展高效農業和觀光農業的要求,緊緊圍繞全鎮建設幸福和諧的“五美”觀音河而努力奮斗,“觀音河鎮蓮藕”、“金絲黃菊”、“黃花菜”已成為全縣、甚至全市消費者青睞的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