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濱北山“峰王”脫貧路
——記漢濱區中原鎮貧困戶王祖存的脫貧致富之路
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陳善剛 陳善剛)盛夏七月,漢濱區中原鎮馬坪社區支部書記李煥春帶領我們來到享有北山美譽“峰王”之稱的養蜂大戶王祖存家里,當大家一邊品嘗美味蜂蜜茶時,一邊傾聽43歲貧困戶王祖存依靠勤勞、不等不靠、不屈不撓的養蜂故事、、、
起步之路
43歲的周前英如實說,"他左手殘疾干不了重活,在礦上開個絞車還是可以,現在可好,他每天擺弄他那兩箱蜂子,不顧家里人的死活”。家住馬坪社區的王祖存,看到家鄉有養蜂的傳統,毅然放棄在河北鐵礦每個月可以掙到八九百的工資機會,每天早出晚歸到山上收集野蜂訓養,采收野蜜蜂。
談起養蜂,曾是幾經風雨。王祖存家境貧寒,家里不僅有70多歲的老母親,而且還有兩個正在上學的孩子。2012年他和妻子從外打工回家過年,偶然間,聽別人介紹,說現在養蜂不僅投資小、見效快,效益好,還可以不用常年奔波于在外。于是,他就迸發了養蜂的念頭,正月過后,叮叮咣咣了十幾天,制作了兩個蜂筒,開始了養蜂之路。在剛起步時,他每天風雨無阻,峰回路轉,圍著蜂筒打轉轉,忘記家里人的生活,當地群眾看他像個怪物一樣,背后議論紛紛,王祖存”瘋了“。2013年一天,王祖存像往常一樣,上山去看放養的蜜蜂,剎時間愣住了,12箱蜜蜂一只蜂子影都沒有了?他不發心,在山上來回尋找,就是連蜂子的影子也沒有。他垂頭喪氣的走回家,一語不發,睡了三天。就這樣,王祖存在人們的熱潮冷風中度過了幾天,痛定思痛后,王祖存決定踏上尋找科技養蜂之路。
尋找真經
王祖存手里捏著妻子從娘家人哪里借來的六百塊錢,來到安康火車站,走到售票大廳的他還在思考要不要繼續去鐵礦開絞車,內心的那種斗爭壓得王祖存喘不過氣。思考許久后,他還是買了一張開往重慶開縣的火車票,踏上他尋找科技養蜂的路。到了重慶后,王祖存尋找到了當地一位有名的老蜂農,談起養蜂的辛酸時,他一把鼻涕一把淚,給老蜂農講述自己養蜂的遭遇,通過他真摯的情感,打動了這位老蜂農,便答應他傳授技術,帶他為徒。就這樣,他每天跟著老蜂農上山下山,學習氣候、花粉資源、季節、病毒、寄生蟲等生產實用技術,掌握養蜂的實用技術。后來,老蜂農告訴他,當時他養的蜜蜂,為啥都沒見了,那是因為胡峰把他養的蜂子侵擾了,全部讓胡蜂給領走了,這時,他才恍然大悟。經過苦學三月后,王祖存踏上了回家的火車。回來后,由于手上缺錢,王祖存想辦法籌借資金,經過一番折騰后,他貸款了兩萬元開始了第二次養蜂之路,拿到這兩萬塊錢后,王祖存到處打聽哪里有蜂,終于從大河、紫荊、葉坪買來了20箱蜜蜂種,這次,他吸取了上次失敗的教訓,把蜂桶放在能避雨,遠離松樹,花粉多的地方。為了把蜂養好,他買了一個舊三輪車,哪里有花去哪里,風宿路餐,漢濱北山到處留下他養蜂的蹤跡,這一年,他出售蜂蜜收入了3萬元。
喜獲豐收
王祖存養蜂賺錢了。2015年,他把原來居住的幾間危房推到了,蓋了一座兩間三層小洋樓,現代化的家具一應俱全,幸福的生活像花兒一樣在他臉上洋溢出來。王祖存依靠科技養蜂走上致富之路的消息不脛而走,十里八鄉前來參觀取經的人絡繹不絕。2015年他養蜂80箱,出售蜂蜜1000斤,收入6萬元,2016年發展到150箱,出售蜂蜜1噸,收入達到10萬元。貧困戶賴立明常年在他家務工,夏清賢、呂興成、王宗喜等30多戶貧困戶也跟著王祖存一起養蜂了,王祖存給他們提供蜂種,上門指導技術,統一銷售。在和鎮村脫貧幫扶干部的交流中,他充滿了自信,信心滿滿地告訴筆者,“再過三年,我們的養蜂合作社將帶動貧困戶100戶,養蜂突破一萬箱,年產蜂蜜100噸,貧困戶戶均增收10萬元的目標,哪時候,可以帶領的蜂農在黑水河畔,將有自己的蜂蜜品牌,讓自己的優質蜂蜜走出安康,走向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