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水澆筑扶貧路
——記恒口鎮三里社區優秀第一書記李開軍
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江德益) “ 既然我選擇了入黨,就要有黨員的樣子;既然組織選擇我擔任第一書記,我就要干出成績,對得起組織和群眾對我的信任。”這是漢濱區恒口鎮三里社區第一書記李開軍面對社區群眾的莊重承諾。一年多來,他風雨兼程,以嚴謹的作風和無私的奉獻精神,在扶貧的崗位上默默的耕耘,他用無比的努力、辛勤的汗水澆筑著扶貧之路,并取得了顯著成效,今年初,該村的扶貧工作順利通過了省上的第三方評估,他去年也被評為區級優秀第一書記。
訪民情,與群眾搭建連心橋。
三里社區由原三里、檔灣、付家山三個村合并而成,面積13.8平方公里,有23個小組、810戶、3332人,是全鎮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一個貧困農村社區。2016年3月,李開軍被鎮黨委從鎮計育辦派到三里社區擔任第一書記,他上任后,即刻融入“三委”班子成員中,圍繞建強基層組織,推動精準扶貧,為民辦事服務,提升治理水平四大工作目標,攜同村班子成員深入23個小組走訪農戶,同農民進行促膝交談,了解群眾心中想什么、盼什么、急需解決什么。了解村上適宜發展的產業項目,通過走訪,他梳理列出問題清單65個和發展項目8個,他還結合走訪農戶,自帶惠民政策宣傳冊,向農民廣泛的宣傳黨的扶貧、合療、低保、移民搬遷等各項惠民政策,把黨的溫暖傳送給農民。他堅持吃在農民家、住在農民家,與農民打成一片,成為了農民的知心朋友,受到了農民的歡迎。
謀發展,共繪社區發展新藍圖
李開軍通過摸底調研,同社區班子成員和社區黨員多次召開會議,討論同商社區發展藍圖。提出了“抓黨建、強班子、抓脫貧、同致富、抓民風、共和諧、辦實事、贏民心”的發展目標。在黨建工作上,他協助黨支部擴建了兩層250平方米的活動室,硬化了500平方米的活動體育場地,健全了村“三委”班子,在全區率先實行了社區干部坐班制,落實了黨支部“三會一課”制度,推進了黨支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常態化、制度化,為社區配置了投影儀、音響、電腦、打印機等現代辦公器材,提高了辦事效率和服務群眾的能力。在基礎設施建設上,他同社區干部共同爭取上級立項投資,新修和升級改造付家山、檔灣兩片水泥路5公里,投資28萬元新修三里社區人飲工程1處,投資83萬元,對三里、付家山兩片農網進行了改造,新建了社區文化廣場,配齊了體育運動器材,建設了燈光球場。在社區環境建設上,投資6萬元,在社區安置點栽植桂花樹70多株,種植草坪280平方米,投資6萬多元安裝路燈60盞,為社區配置垃圾車一輛,垃圾箱10個,改善了社區農民的居住環境。
真扶貧,讓社區群眾齊奔富裕路
李開軍根據扶貧政策“兩不愁、三保障”和“九條紅線”扶貧的標準要求,多次深入田間地頭進行入戶調查摸底,多次召開支委會、黨員大會、兩委班子成員會、和群眾代表會議,按照“四議兩公開”程序進行民主評議和決策,經過反復數據清洗,確定全社區109戶、325人為貧困戶和貧困人口,并進行了建檔立卡,制定了詳細的社區摘帽,貧困戶銷號工作計劃。為解決貧困戶發展資金困難問題,他積極協調落實金融扶貧“5321”政策,為43戶貧困戶解決扶貧貸款200多萬元。一年多來,他還為5戶貧困戶落實了低保申報,對23戶進行了五保管理,他為自己幫扶的貧困戶曹武友申請了3萬元建房補助,為貧困戶徐榮組織了大病捐助2萬多元,幫助張竟杰解決了長期無法落實戶籍的問題,解決了其子女上學問題,為貧困戶肖勝平當起了“家長”,代管其日常生活保障。他還組織社區投資750萬元建起了三里社區96套交鑰匙房,現已讓貧困戶全部入住,協助社區投資250萬元,創辦了黨支部+發榮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貧困戶扶貧模式,合作社現有育肥、配種、繁育牛共100多頭,吸納15戶無能力發展的貧困戶,以貼息貸款的方式入股合作社,每年保證分紅5000元,共招收10名貧困人員到合作社養牛務工,月收入不低于1500元,解決了貧困戶就業增收的問題。
嚴要求,盡職盡責做奉獻
李開軍同志自從到三里社區擔任第一書記后,就嚴格按照“四個合格”的黨員標準,“四有”的干部標準和第一書記管理辦法規定,嚴格要求自己,不斷的提高黨性修養和政策理論水平,提高為群眾服務的能力,堅持工作在村、生活在村,有時一連兩個月不回家。去年他兒子得了病,村上的扶貧工作正在關鍵時刻,他未能及時領兒子去治療,以至延誤了病情,現兒子需要定期赴西安復診治療,既當誤了時間,又增加了經濟開支,但他從未抱怨組織,消極怠工。依然以忘我的精神奮戰在脫貧攻堅的第一線,由于他的勤奮工作,今年初,三里社區的扶貧工作在省上抽查的第三方評估中順利通過。他也先后被區委評為優秀第一書記,恒口示范區和鎮黨委評為先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