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劉蓉 許兵)仲夏時節,在石泉縣中池鎮茶里村的群山中,依然百花盛開。在東南朝向的山坡上,一個個木制的蜂箱藏在叢林中,成群的蜜蜂正忙著把山里的百花蜜采回家。
清晨一大早,62歲的沈景義就因為照看蜜蜂,手背被蟄得腫起了老高,“這已經算好的了,去年剛養蜂的時候整個小臂都被蟄得沒有一處好地方。”他說。
幾十年來,茶里村家家戶戶的屋檐下,都會掛上一兩個小蜂箱,“蜂子來就來了,走就走了;蜂蜜有就有了,沒有也沒關系。”他們年初掛蜂箱,9月采蜂蜜,怡然得享用著這開滿鮮花的大山的饋贈。
2016年,作為茶里村幫扶單位的縣科協結合當地養蜂的傳統,考察了氣候、海拔、蜜源、山場面積等條件,確定這里適合規;B蜂,他們有意將養蜂作為帶領百姓們脫貧致富的產業來發展。但村里的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都是60歲以上的老人,對于他們來說,改變傳統的“養土蜂”的方法轉而科學養蜂,又談何容易?
沈景義是第一個站出來的。他曾在茶里村當了28年的村支書,又是老黨員。“雖然老支書2009年就退休了,但敢作敢為的精神頭就沒退過”,現任村支書葉方珠這么說?h里專門為茶里村安排了技術指導,沈景義2016年7月帶頭養了4箱蜜蜂。60多歲的老人,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養蜂上,“他天天跟著年輕的技術員在山坡上觀察蜜蜂,學習怎樣科學養蜂。” 葉方珠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半年后,沈景義不僅學會了科學養蜂技術,還能作為技術員指導村里人,F在,他一邊照顧自己家的50箱蜜蜂,一邊騎著摩托車去往村民家里指導技術,“老支書的群眾基礎好,村里人都很信任他。” 葉方珠告訴記者,特別是對村里的貧困戶,老支書提供了特殊照顧:分箱、加皮等環節他更是親力親為,“他們開始時都害怕被蟄,不敢把手伸到蜂箱里操作。”
今年初,貧困戶馮宣順家養的幾箱蜜蜂因為他不懂技術飛走了大半,他沮喪極了。沈景義干脆當起了他家的常駐技術員,手把手得教他養蜂技巧。在沈景義的幫助下,馮宣順家的3箱蜜蜂分出來了5箱,他有8箱蜜蜂了。一箱蜂一年能產30斤至40斤的蜂蜜,按照市場價50元一斤的價格,一箱蜂一年能收入1000多元。馮宣順家脫貧有希望了。
沈景義的屋子里,整齊地擺放著一摞巢框和10幾個蜂箱,都是他自己一釘一錘做出來的。最開始,巢框是每個4元、蜂箱每個100元從網上買的。為了節省成本,沈景義照著買來的成品,用手工刨子、鋸子等工具摸索出了制作方法,他把自己做的巢框拿去送給貧困戶們,“讓他們能省一點是一點嘛。”
如今,少則三五箱,多則幾十箱,茶里村幾乎每家每戶都養起了蜜蜂,全村蜜蜂養殖已經發展到500箱,其中20多戶貧困戶養了180箱。深山里原生態的環境成就了這里質量上乘的蜂蜜,村里的蜂蜜就沒愁賣過,“都是慕名來買的,供不應求呢”。
“500箱就是我們村的極限了。山里蜜源有限,我們也不想發展人工蜜源,這會影響蜂蜜品質。” 葉方珠說,下一步,他們打算去注冊專門的商標,“不如就叫老支書牌吧”,他開玩笑得說,旁邊的沈景義笑成了一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