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陳善剛) 自脫貧攻堅開展以來,漢濱區力推“支部+X+貧困戶”精準扶貧模式,積極探索產業扶貧“X”為主體的多種路徑,通過建立“四種”產業扶貧方式,強化“四項”保障機制,切實推進產業精準扶貧,把貧困群眾帶上富民“順風車”。
“由于手上資金有限,發展產業很難,在建民辦和村黨支部幫助下,幫我貸了5萬元無息貸款,種植藥材,還與其他11戶村民聯合成立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建民辦三星村貧困戶李功知一邊在藥材基地鋤草,一邊信心滿滿告訴我們,讓他嘗到甜頭的,就是“政銀戶”對接產業扶貧模式。今年,漢濱區在推進產業扶貧中,著力構建“政銀戶”、“政銀企戶”、“政企戶”、“銀政企戶”四種扶貧模式,探索建立“政府、銀行、企業、貧困戶”四位一體產業扶貧新路子,通過撬動金融資本,打通金融機構與企業、貧困戶之間的綠色通道,切實破解“貸款難、不愿貸、發展慢”的短板,從而解決企業、貧困戶發展產業的后顧之憂,為脫貧摘帽引入資金活水。
在保障機制上,全區按照“一戶一業”產業全覆蓋思路,制定貧困戶發展產業“八條”扶持政策,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十條”扶持政策,同時落實經營主體精準帶動作用,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整合捆綁項目資金,建立產業發展扶持激勵機制;提升產業科技含量,建立長效服務保障機制;強化領導,建立產業發展績效考核機制,通過訂單生產、土地托管、股權合作、吸納就業、傳授技術等形式,大力培育龍頭企業、農業園區、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充分發揮帶動作用,保障貧困戶持續增收,如期脫貧。
圍繞畜牧、核桃、茶葉、魔芋和設施蔬菜五大主導產業發展,該區引導貧困村、貧困戶按一村一個主打產業要求,合理確定產業發展方向,科學規劃產業發展路徑,培植壯大一批主導產業專業村。同時,因地制宜、因戶施策,積極發展特色水產養殖、烤煙、林果、養蜂、中藥材、食用菌、花卉苗木等區域性短平快產業,提高貧困人口產業參與度。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龍頭企業帶動貧困戶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支持流通企業、加工企業與貧困村和產業基地結對子發展訂單農業,為貧困戶發展產業定航標。
截至目前,全區整合財政涉農資金6.08億元,落實區本級專項扶貧配套資金2090萬元、小額信貸扶貧風險補償金2000萬元、移民搬遷配套資金1200萬元。啟動了國開行第二輪7大類35億元項目編報,以及農發行13.1億元貧困村人居環境項目貸款申請工作,為貧困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建設和產業發展爭取更多財力支持。區信用聯社對轄內建檔立卡貧困戶50238戶153017人進行建檔,覆蓋率達100%。累計發放“5321”扶貧貸款11685戶5.3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