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記者 楊遷偉)從沒想過依靠土地也能發家致富,不過,家住漢濱區建民辦忠誠村三組,剛過而立之年的低保貧困戶汪金箭憑著蔬菜種植和銷售,不但在村上蓋起了小洋樓,還在城里買了新房,接回了小轎車,生活越過越滋潤。能過上還日子,汪金箭說,最要感謝的是村支書劉瑞紅。
作為30余年的基層支部掌舵人,劉瑞紅帶領全村廣大干部群眾,努力發展新產業,培育職業農民。通過種植大棚“蔬菜”,探索成立了農民合作社,建立的洪山鎮農民專業合作社被評為市級示范園區,忠誠村合作社被評為省級示范園區。
一走進漢濱區建民鎮忠誠村,便可以看到一個個建立起來的蔬菜大棚,大棚里,村民們正忙著培土、搭架,一片熱鬧景象。
在瀛湖專線未修通之前,位于安康城區城邊邊的忠誠村卻依然交通不便,當地的村民守著土地,可經濟并不富裕。瀛湖專線的開通,打開了忠誠村與外地交流的大門。劉瑞紅大膽提出設想:“將村上的土地進行整理,搞大棚蔬菜種植,并成立農民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一定可以賺錢,有風險合作社承擔。”聽了劉瑞紅掏心掏肺的一番介紹,村民們紛紛加入合作社,跟著劉瑞紅一起種植大棚蔬菜。
很快,由劉瑞紅擔任合作社社長,村支部黨員和廣大農戶共同參與的的合作社成立了,與此相配套的一個冷鏈冰凍中心也建了起來。劉瑞紅積極向上面爭取資金,將流轉的土地進行整理,統一標準化建成大棚,再通過租賃的方式租給村民,進行無公害綠色蔬菜的種植。村民可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種植的蔬菜品種,由合作社免費提供種苗和肥料,并且統一供水和施肥,統一進行銷售,還有專業的管理和技術人員進行指導管理。
忠誠村2012年在檔貧困戶102戶,為了讓這些貧困戶徹底脫貧。劉瑞紅將這102戶在檔的貧困戶全部納入合作社,根據其自身的能力條件,對想要租大棚的貧困戶則給于租金免除,一些上了年紀和需要照顧孩子上學貧困戶則讓其在合作社從事衛生保潔、蔬菜包裝等工作,還有部分貧困戶則安排在蔬菜配送、分裝、銷售等崗位,與此同時,針對一些貧困戶有條件的勞動力則進行對外勞務輸出。“在幫扶貧困戶工作中,村支部班子成員分工包抓,各負其責,有負責摸底的,隨時掌握各貧苦戶的信息,有負責指導技術的,有負責勞務輸出的。”因戶施策,力求精準是劉瑞紅的目的。
在劉瑞紅的帶領下,2016年,65戶貧困戶順利脫貧,人均年收入達到1.3萬余元,遠超過省下達的脫貧線3015元。“有些人剛開始從事蔬菜包裝,后來覺得蔬菜銷售比較賺錢,有從事銷售。對于想開門店的貧困戶,門店裝修、展柜、冷藏柜等設施都由合作社給提供。”汪金箭就是其中之一,如今,汪金箭已經在安康城區開了兩個蔬菜銷售門店,吸納了6個人務工,還解決了該村一個孤兒貧困戶的就業問題。
據介紹,像汪金箭這樣在合作社的帶領下,走上脫貧致富的貧困戶村上比比皆是。村民胡萬近是無房貧困戶,家里4口人,還個孩子上學。一場大病后,胡萬近的日子更是舉步維艱。合作社成立后,胡萬近一次性租了6個大棚,進行蔬菜種植,如今蓋起了夢寐以求的三間三層的小樓房。“租的棚子一分錢不要,已經很感謝支書劉瑞紅了,現在菜賣不出去了合作社也會回收。”在合作社的帶領下,還有很多貧困戶改變了等、靠、要的觀念思想。
“碰到價格低迷的時候,合作社會將蔬菜按照市場價收購,然后冷藏起來,以緩解市場,盡量減少損失。”他用自己多年來積累下來的經驗,幫著村民看市場,規避市場風險,指導他們合理選擇確定種植品種,還深入田間進行技術指導。同時,為了提高整體種植質量水平,他給自己定任務,堅持每年引進3到5個抗病、抗藥、綠色無公害的新的蔬菜品種,并實現了“提前延后”的種植技術,豐富了居民無公害蔬菜供應。
“小打小鬧不抱團發展不了,抱團了耍心眼也發展不了。”劉瑞紅覺得不但要抱團齊心發展好大棚蔬菜,還要把大棚經濟搞活。要想搞活經濟還得依靠科技,于是在劉瑞紅的帶領下,村里建起了職業農民培訓學校,使農民綜合培訓成為一種長效機制。
順著劉瑞紅手指的方向,我們看到河對面的集蔬菜種植、旅游、休閑觀光為一體的生態農業種植園正在建設當中。對于未來的發展,劉瑞紅信心滿滿:再過一兩年,你們來看,對面的地里將會比忠誠村更漂亮,一座橋聯通河兩岸,村民種植出來的無公害有機蔬菜就擺在地邊上現場銷售,城里的人下了班或周末帶著家人孩子來走走,看看,回去的時候順便買上比城里價格低廉的蔬菜,那該是多么愜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