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 通訊員 李鐵梅)駐村四年,他把小河村當作自己家園,扎根基層搞發展,把小河村群眾當成自己親人,給他們辦實事辦好事;把空巢老人當作自己父母,關心他們冷暖;把留守兒童像自己孩子般呵護,為他們爭取創造好的學習環境;他把脫貧攻堅當成自己畢生事業,不忘初心,忘我工作,把一個個青春的夢想編織在扶貧日記里,讓它們綻放青春的光芒,他就是紫陽縣政協委員、團縣委駐小河村“第一書記”肖寶。
為了扶貧,把困難擺給家人
2014年6月,肖寶來到偏遠的斑桃鎮(撤鄉并鎮前)小河村。孩子剛滿1歲,岳父患有高血壓,岳母做過兩次大手術,是行動不便的殘疾人,自己父母又均已80高齡,但他義不容辭的服從了組織的安排,踏上了小河村精準扶貧工作的新征程。
2015年7月,岳母病情加重被送至西京醫院做進一步檢查,被確診斷為癌癥晚期。2016年4月,老人病情進一步惡化,直到去世那天,他才請了5天假,就連老人住院倒床不起的最后日子里,也沒能陪在身邊盡孝,肖寶深感愧疚。在妻子眼中,他不是一個好丈夫,妻子每天早出晚歸,孩子小,只能寄送在保姆家里,每月的保姆費還要從他妻子微薄的工資里支付,加之父母年歲高,身體不佳,家里的擔子一下子全落在了妻子一人肩上,時間是最好的見證,如今妻子漸漸的理解了他所做的一切,由之前的抱怨變成了現在的支持和鼓勵。在孩子眼里,他不是一個好父親,孩子剛滿一歲,正是需要父愛的時候,他卻不能陪在孩子身邊,如今,孩子已經四歲了,他依然堅守如故。在小河村扶貧的幾年,他沒有陪孩子好好過一個生日,沒有陪孩子好好出去玩一次。駐村四年里,他把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在了小河村,為了扶貧工作,將所有的艱難困苦擺給了家人。
為了群眾,把愛心永遠傳遞
小河小學是小河村僅有的1所學校,當初學校有六個年級,學生200多人,撤鄉并鎮后,把五六年級撤并給了斑桃鎮,只保留了四個年級,村民們意見很大,多次到村委會反映請求恢復五六年級。
2014年,肖寶來到小河駐村后,看到了學校面臨的困難和當地貧困孩子上學的實際問題,心里暗自許下承諾,一定要給小河村爭取一所希望小學并力爭能夠恢復五六年級。他主動找到鎮領導把自己的打算作了交流匯報,鎮領導聽后表示給予支持和幫助,他還專程回到縣城找到團縣委領導,把在小河村爭取援建1所希望小學的想法進行了專題匯報,得到了大力支持。小河村援建希望小學的消息一傳開,村民只要見到肖寶就會豎起大拇指稱贊不絕,他們說小河村來了 “肖書記”這樣干實事的父母官,小河村一定會富起來。
2015年10月,江蘇省青基會在紅椿鎮參加希望小學竣工典禮,他借助在團縣委工作的關系,聯系到參加活動的幾位老總,把他在斑桃小河援建希望小學的想法進行了詳談, 2016年9月,江蘇省青基會來到紫陽,肖寶再次與他們反復溝通。
也許是他的這些舉動感動了江蘇省青基會,他們同意到小河村實地考察走訪。沿途肖寶不放過任何機會,把學校的未來發展、學生生源、師資力量、長遠打算和老總們進行了深入細致的交談,老總們認為肖寶的想法很全面也很實際,符合教育的長遠發展。2016年10月初,江蘇方面傳來好消息,他們同意捐資30萬元援建希望小學。目前,希望小學正在積極立項投標當中,預計今年5月底開工建設,10月正式竣工并投入使用,縣上還將配套120余萬元用于學校建設,學校建成后,將徹底解決小河村、端埡村和嵐皋縣官元鎮團興村150多名學生的上學問題。
小河村的空巢老人是肖寶最牽掛的群體,他每月到戶走訪,關心他們冷暖,詢問他們所需。2015年年末,春節即將來臨,他組織30名志愿者率先帶頭捐款捐物,不到10天的時間,共爭取和募捐資金3.5萬元,為68名空巢老人購買了棉被、衣物、食用油和大米等慰問品。利用周末,帶著志愿者冒雨驅車趕到小河村,把慰問品以及新春的祝福一起送到老人們手中,讓他們度過一個安定祥和的新春佳節。
關愛空巢老人的事情感動了小河村返鄉農民工彭遠明,他表示,將會接過肖寶的接力棒,把關愛空巢老人的行動在小河村永遠傳遞下去。
為了整村脫貧,把身體不當回事
小河村是2016年整村脫貧村,為了完成這一光榮而艱巨的任務,他與其它駐村隊員并肩作戰,放棄節假日休息時間,放棄周末與家人團聚的時間,放棄照顧父母盡孝的時間,“5+2”和“白加黑”成了脫貧攻堅工作的新常態。
在最忙的時候,一個星期餐餐吃泡面,夜夜加班加點無法休息。2016年12月4日,由于精力和體力的嚴重透支,他突然暈倒在小河村脫貧攻堅崗位上,隊員們連夜將他送往洄水中心醫院治療,但由于昏迷不醒,當晚救護車緊急將其轉至紫陽縣醫院急診科救診。第二天,肖寶一直無力說話,急診科大夫建議轉至安康市中心醫院會診,在安康市中心住院治療2天后,他自我感覺病情有所好轉,就向醫生提出,要求趕回紫陽參加即將召開的全縣政協會議,他的要求遭到了醫生的嚴厲批評,醫生要求他積極配合治療,安心住院養病。經過住院觀察,他被診斷為心臟二度傳導性阻滯,醫生囑咐他這種病要多休息,多調養。在他住院期間,雖人在醫院,而心卻一直牽掛著小河村的工作。
從安康中心醫院出院后,醫生建議他調養一段時間,按時吃藥,他回到家里短暫休息幾天后,不顧家人和同事們的一致反對,在身體還沒有完全恢復的情況下,他已經奔赴小河村,因為那里有他沒有干完的扶貧工作等著他去完成,有牽掛他的那些孩子們、空巢老人,還有他的小河村能夠早日整村出列、貧困戶按期摘帽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