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李良銀)春夏之交的旬陽縣銅錢關鎮沙陽河村,在滿目碧翠中“黑白分明”地點綴著兩處“景點”分外耀人眼目。那“黑”是農民專業合作社養殖的黑土豬;那“白”則是整齊排列在大田里的“地栽木耳”。這是該村在脫貧攻堅中,依托當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的部分“產品”。
該村自然條件差,群眾貧困面較大,經濟發展滯后、農民增收難一直是困擾群眾脫貧致富的一大難題。脫貧攻堅戰發起后,該村為了破解這一難題,村“兩委”和駐村工作組通過集體會診,決定在繼續抓好傳統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特色產業,走出一條依托特色產業助推脫貧攻堅之路。
今年以來,該村積極推行“黨支部+X”發展模式,通過支部引領,由貧困戶龔世貴牽頭成立了“勝順生態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把發展的目光瞄準市場緊俏的“黑豬肉”,大力發展黑土豬養殖,并堅持用傳統的“土法”飼養,使黑土豬能夠保持地地道道的“土味”。龔世貴說:土豬種加上土法飼養,雖然豬生長速度慢些,飼養成本高點,但卻能夠體現出地方特色,且肉質鮮美,受到廣大消費者青睞,只有創出我們自己的特色、打造出我們自己的品牌,合作社發展才有希望。該合作社現已發展貧困戶會員10戶40多人,飼養土黑豬220頭。看著這些“黑家伙”們吃著青雜草、喝著山泉水那悠然自得地的情景,分明也看到了貧困群眾脫貧的希望。
同時該合作社還發展當地黃牛20余頭、白山羊100余只,依然是土法喂養,不沾“洋味”,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土”味十足的“特色產業合作社”。
“地栽木耳”這個在當地人過去聞所未聞的“新鮮事”如今卻在沙陽河村變成了現實。對于這一“新生事物”,當時絕大多數人都心存疑慮,村文書袁文位成為了第一個帶頭“吃螃蟹”的人,他根據本村傳統產業優勢不明顯、貧困群眾賺錢難的實際情況,毅然決定率先發展特色產業,為貧困群眾做出樣子。通過反復考察,他決定發展適宜于當地氣候等條件的地栽木耳。他的這一設想得到了鎮村領導的支持,這種支持也是促成地栽木耳能夠在沙陽河村落地生根的主要原因。機不可失,說干就干。他一次性投資4萬余元建成地栽木耳必須的設施,一期已生產木耳菌棒10000袋。在生產現場,筆者看到,一根根菌棒整齊有序地排列在通村水泥路邊的大田里,一頭向下接著“地氣”,一頭向上接受著陽光雨露,菌棒上已密密麻麻結起了小木耳,煞是誘人。據袁文位介紹:這10000根菌棒可生產干木耳1500斤以上,且個大肥厚,品質優良,產值將超過75000元,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袁文位的地栽木耳吸引了眾多的貧困群眾前來參觀學習,很多貧困戶表示,這是一項較好的致富項目,自己也要發展,早日走上小康路。
此外,該村還注重發展中藥材種植等特色產業,村民殷增強今年種植中藥材5畝,帶動著其他貧困戶紛紛效仿。甜桿作為生產甜桿酒的主要原料,在該村今年發展面積達到400多畝,較往年成倍增長,為全村把甜桿酒產業做大做強奠定了堅實基礎。
村黨支部書記陳平這樣總結和概括沙陽河村走過的特色產業發展之路:我們這里山大溝深,條件惡劣,貧困群眾占比較大。面臨這些實際情況,如何帶領貧困群眾盡快走出貧困,是村“兩委”的面臨的“大考”和主要職責。我們在駐村工作組的精心指導下,通過反復探索、研究認為,只有走發展特色產業之路,依托特色產業,才能幫助群眾脫貧致富。同時,他自豪地說:實踐證明,我們的路走對了,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走下去,一定能夠建設一個美麗富裕的沙陽河,如期實現脫貧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