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陜西省茶文化研究會組織的“媒體觀茶”采訪團,走進安康陜茶1號的誕生地,親身體驗陜茶文化魅力,感受一棵茶樹在助力脫貧攻堅行動中的作用。
安康位于陜西省最南部,北靠秦嶺,南倚巴山,漢江由西向東橫貫其中,非常適宜于茶樹的生長,是全國重點茶區之一。
安康茶始于西周、盛于唐宋, 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富硒是陜西安康茶的最大特色,安康是全國兩個富硒地區之一。
據了解,安康茶區分布廣,種植的茶樹品種紫陽群體種早在1965年就被確定為全國第一批推廣的21個良種之一,是西北地區唯一茶葉良種基地。新研發的陜茶1號是從紫陽群種中優選、培育的更具適應性、穩定性的種群,園區建設和生態茶園建設,已建成陜茶1號、紫陽群體種母穗園12個,良種茶苗自繁推廣4.4億株,啟動建設茶葉園區100個,其中建成省級園區9個、市級園區65個,創建省級標準化示范園71個。
陜茶1號,陜西首個無性系繁育茶樹新品種,從紫陽群體種中選擇性狀表現優良的單株,采用單株無性系扦插技術選育而成,母樹就生長在雙龍鎮龍泉村。陜茶1號育種人王衍成歷經22年時間從1株茶樹變成一個品種,到現在3萬畝的一個產業。
“我們現在一個地方要徹底的解決扶貧問題,必須要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我公司有幾百畝苗圃,一畝地出十萬苗子,在生產季節最高峰時要給四個鎮600多農民發工資,除了采茶制茶,供應育苗接穗也有收入,解決了農民就業,并規劃建立陜茶1號旅游文化產業園,發展茶產業,帶動農民增收。”王衍成說。
安康林業局副局長陳慶說,為使茶產業給當地農民致富增收,涉及貧困村脫貧的茶產業園區,我們結對幫扶,每個人都有幫扶點,能夠栽茶的地方我們就栽茶,培育茶業龍頭企業,鼓勵支持茶業加工企業開發系列茶飲品,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產值增加,帶動周邊貧困戶和農民脫貧致富。安康雙龍、平利、紫陽、石泉都是茶旅結合帶動產業發展,把旅游作為展銷平臺,提高附加值,精準扶貧產業化補助,將茶產業發展成農民致富增收的優勢產業。
安康林業局茶果站站長王富炳說,把茶區的精準扶貧、茶園的建設、茶旅結合的發展,根據地域劃分,發揮每家自身的特長優勢,打通內部競爭,帶動周邊建立屬于我們自己的茶業品牌,同一個品牌下做系列產品,從茶葉成分,含量等各方面,通過扶持老茶園改造,落實新茶園建設,來爭取為貧困戶和農民增收。
據了解,到2020年,安康全市規劃發展茶園100萬畝,年產茶葉4萬噸,產值100億元,實現當地茶農收入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