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譚西
從全面建設美好安康到走民生為本的循環發展之路、建設美麗富裕新安康,市三次黨代會以來的五年,日趨精準的基層黨組織建設和對干部人才工作的不斷創新,讓“追趕超越,綠色崛起”有了堅強的組織保障。
對黨建組織工作而言,這是切實加強思想政治建設,著力提升領導班子和干部能力水平的五年,是基層黨組織建設邁出堅實步伐、不斷凸顯活力的五年,是建立健全機制,聚才重才用才氛圍日益濃厚的五年。
五年來,全市各級黨組織把抓好基層黨建、選優配強領導班子、抓隊伍聚人才嚴考核作為重中之重,邁出全面從嚴治黨的新步伐,為推動美麗富裕新安康建設打下了堅實的根基。
突出特色,主題教育活動亮點紛呈
“三問三解”、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兩學一做”——五年來,與中省的大背景相契合,安康的黨建主題實踐活動年年有重點,步步有創新。
市三次黨代會剛剛結束,以“三問三解”為重點的創先爭優活動,就引領全市縣級以上黨政機關3.5萬余名黨員干部,與群眾結對11萬多個,化解各類矛盾糾紛1.5萬余件,調處信訪積案3000余起,辦實事好事16萬多件。好成效呼喚好作風,隨后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向全體黨員干部發出了“向中央基準看齊”的動員令。扎實開展的“狠剎五股歪風”、“八大行風”整治,有效遏制了“四風”問題蔓延擴散。2015年,“三嚴三實”專題教育覆蓋到全市1009個黨委(黨組)班子和1069名縣級干部,領導帶頭、黨課開局,問題導向、研討深化,緊扣改革、立行立改。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出實策、鼓實勁、辦實事,不圖虛名,不務虛功,把作風建設扎實引向深入。
在三屆市委任期的最后一年,“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成為全市黨建工作的龍頭任務。市委以貫徹落實劉云山、趙樂際同志來安調研指示和中省會議精神為動力,推動學習教育在全市6500余個基層黨組織、14.7萬多名黨員中全面展開。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以好支書張明俊同志為標桿,以全市優秀黨員“十面旗幟”、百名優秀基層黨組織書記和建黨95周年市委命名表彰的百名優秀共產黨員為榜樣,立標對位,奮力爭先,突出問題導向,創新學做載體,對照典型整改,促使學習教育成果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為有效破解時間、空間限制,加強對基層黨支部工作的指導,市委主要領導親自策劃和推動創建了基層黨建精準指導平臺“手機+黨支部”,把市、縣、鎮三級工作指導直接傳遞到基層黨支部。這一全國首創的工作平臺,受到中省領導的關注與肯定,中組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情況通報》作了專題介紹。同時,我市農村遠程教育隊伍管理“211”模式,因為優化了遠程教育站點管理,提高了學用效果,也被中組部“共產黨員微信易信”進行重點推介。
全域推進,基層黨組織建設彰顯活力
既要抓傳統黨建領域,更要抓新興黨建領域;既要做優做強亮點工作,更要補齊短板。全市各級黨組織緊扣“連心強基黨旗紅”主題,聚力基層黨組織建設提升,扎實推動基層黨建工作全面過硬。
在農村,持續四年開展農村基層黨組織“升級晉檔、科學發展”活動,全市62% 的村級黨組織達到“好”、“較好”類標準,“較差”類村基本消除。在城鎮,著力解決城市社區黨組織辦公服務用房難題,全面推行城市社區“網格化”管理,積極構建區域化黨建格局。全市創建市級省級四星社區黨組織32個、三星社區黨組織42個。在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黨組織建設領域,則指導縣區建立健全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深入開展“組織建設年”和“鞏固提升年”活動,創建二星級以上非公企業黨組織240個,建立各級領導干部非公和社會組織黨建聯系點1600個。在機關事業單位,全面開展標準化黨支部創建和黨員“八帶頭”活動,4萬余名黨員走進社區開展志愿服務,深入農村幫扶困難群眾。在國有企業注重理順黨組織關系隸屬,推進黨的工作和企業發展實現體制、機制、制度和工作“四對接”。
保障強,戰斗力才能更強。市縣兩級合力開展村級組織活動場所“清零行動”,僅今年就投入1.34億元,改造提升危舊狹小活動場所254個;健全基層干部補貼制度,村、社區辦公經費和干部報酬均達到省定標準;縣鎮干部、扶貧駐村工作隊和1097名“第一書記”進駐后進村開展工作;市、縣、鎮、村四級黨組織書記抓黨建工作年度“述、評、考”成為常態。十縣區成功試點鎮黨代會年會制,村級干部坐班制全面推行,農村黨員“活動日”按期開展活動。
全域推進和全面提升,極大地激發了基層黨組織的創造活力。村、社區、機關、非公企業、國企和學校等各領域基層黨支部主動對接精準脫貧,推出“支部+X+貧困戶”模式,以支部為核心和紐帶,做優“X”經濟體,帶動貧困戶,推動基層黨建與精準脫貧深度融合,“黨建落地生根、貧困摘帽拔根”成效日漸明顯。
嚴管厚愛,干部隊伍建設穩步推進
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關鍵在人。
隨著安康市干部教育培訓又一個《五年規劃》和《新提拔縣處級領導干部延安精神學習培訓意見》等制度落地,我市干部教育培訓步入系統化、規范化軌道。市委積極拓寬培訓渠道,與中國延安干部學院、中央黨校中直機關分校簽訂干部教育培訓合作協議,先后選派220名縣處級干部參加兩所院校培訓,分5次組織210余名中青年后備干部到成都市委黨校、延安干部學院開展分段教學。對基層干部,積極啟動“科學發展主題培訓行動計劃”,通過主體班次、專題研修、網絡培訓,全面系統開展培訓。
干部要育強,更要用準管嚴。市委按照新時期好干部標準和 “五個優先、兩個更加注重”選人用人導向,研究出臺了《安康市實名推薦縣級領導干部人選暫行辦法》,建立完善領導班子綜合研判工作機制,定期對班子運行情況和班子成員履職情況進行研究分析。堅持把培養選拔年輕干部放在突出位置,選派優秀干部赴北京、西藏、遼寧、西安等地掛職,參與本市脫貧攻堅、棚戶區改造、巡查、創文等重點工作,加快細化教育培訓、跟蹤培養、實踐鍛煉和選拔使用的具體措施。全面落實干部選拔任用工作全程紀實、任職公示、任前廉考、廉政鑒定等制度;在市、縣、鎮領導班子換屆工作中,切實把監督措施落細、落小,著力構建“嵌入式”預防體系,我市制定的落實市縣鎮領導班子換屆風險和預防措施清單在中組部《干部監督工作通訊》刊發,省委組織部也以正式文件向全省作了轉發推廣。
年度目標責任考核,是對干部“政績”的全面檢驗。為提高考核科學性和準確性,市上既抓實年度“大考”,又抓細階段性“小考”,建立了省考指標責任落實檔案和完成進度臺賬,推出季度通報和預警提示督辦、會議推進、集中督查等工作措施,對年度工作任務落實情況進行實時監控。其中,實施差異化分類考核的做法,在中組部、國務院扶貧辦2014年9月召開的“改進對貧困縣考核工作”座談會上,作為西北地區唯一的地級市代表進行了交流。
引育并舉,人才活力積極釋放
作為一個欠發達地區,人才對安康的發展顯得至關重要。市縣兩級著力在人才“引、育、留、用”上下功夫,著力激發和全面釋放各類人才活力。
市委、市政府及時制定了《安康市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配套推出加強黨管人才工作的《實施意見》、成立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扎實提高黨管人才工作的科學化、制度化水平。為持續推進相關工作,市委出臺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意見,積極調整和完善人才管理服務、培養引進、評價流動、創新創業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明確60項改革內容和45項剛性改革舉措,確保用好現有人才、穩定關鍵人才、引進緊缺人才、造就高端人才。
五年來,全市穩步推進黨政后備干部隊伍建設、經營管理人才培養、“十百千”創業創新人才引進、支柱產業和重點領域人才積聚、高技能人才“333”提升、農村實用人才開發、人才公眾服務體系建設、“百千萬”人才工程、人才超市效能提升等工作,人才資源總量達到19.8萬人。人力資本投資占生產總值的比例達13%,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達到25%。人才資源正逐步成為安康“追趕超越、綠色崛起”最關鍵的支撐和最持久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