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銳萍
2013年12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成立,改革大潮浸潤神州大地。安康應勢而上,破局開路。
三年來,行政審批、經濟體制、社會治理、文化體制等一項項議論多年、阻力較大、牽涉深層次調整改革的堅冰,在上層協調與基層推動下先后打破,城市管理、教育醫改、財稅金融等以前不能碰、不好啃的硬骨頭陸續被砸開。生態示范、“飛地經濟”、特色小鎮等一批符合新發展理念、引領安康未來的改革大事在我市落地生根。
三年來,安康的改革結出碩果,僅中央層面就有六位領導先后做出批示得以肯定。這些肯定的背后,是全市上下改革意識的不斷強化,是改革步伐的堅定有力,更是普通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更強。
讓改革成為最堅定的共識
沒有改革就沒有發展。貧困地方要實現發展加速、彎道超車,改革更是破解新途。
市三次黨代會以來,我市積極向中央看齊,不斷研判市情、審時度勢,從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矛盾入手,從群眾反映強烈的領域改起,安康的深化改革一開始就是主動的改革,有安康底色的改革。
各縣區成立了以縣區委書記為組長的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和縣級領導任組長的專項小組,把抓好改革工作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和破解發展難題的重要舉措,強化主體責任落實,狠抓改革任務落地。
按照政府機構職能和事業單位、農村體制、民主法制、黨的建設制度、經濟體制和生態文明體制、文化體制、紀律檢查體制、社會體制、司法體制9個不同領域,分別由市委常委擔任各專項小組組長,推進落實。
市第三屆五次全會上響亮提出五大重點改革領域率先突破的目標。2014年4月1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召開第一次會議,會議要求全市上下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建設美麗富裕新安康的重大戰略機遇,堅持以改革為統領,順應大勢、積極作為。
這兩次會議向全市吹響了沖鋒號,改革勢在必行,而且必須行好。至目前,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召開會議15次。15次改革會,見證了我市改革的步伐,成為透視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方向和進程的窗口。
2015年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提出了9個方面主要內容85項重點改革任務,2016年提出9個方面90項重點改革任務,至目前,96%已經基本完成或達到年度進度要求。
在改革中,我市一方面根據中央和省委部署,按照路線圖、時間表逐次展開,狠抓落地。另一方面根據安康實際,主動探索試點,全力抓好具有安康特色的深化改革工作。
3年來,全國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范市、國家政策性金融扶貧試驗示范區、全國發展改革試點市、國家醫養結合試點市、省山林經濟示范市、恒口鎮級小城市發展改革試驗區、平利縣全國“兩權”抵押貸款試點等一批國家和省級改革試點穩步推進。與中國農科院開展富硒產業“院地合作”,建成全國唯一的富硒食品開發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中國富硒產業研究院、國家級富硒產品科技創新孵化器。“三縣一帶”金融創新工程深入實施,醫改“茨溝模式”在中省引起較大反響。
3年來,市委書記郭青定期聽取改革工作匯報,專項調研關鍵改革難題,專題約談縣區委書記落實主體責任;市長徐啟方多次現場調研、形成明晰思路、召開辦公會議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帶頭親力親為抓改革,強化了全市上下抓改革的責任意識,形成了改革攻堅的合力。
3年來,一場場座談進行思想碰撞,一回回深入調研走入基層,一次次會議凝聚共識,一輪輪征求意見完善方案,不斷使安康的改革呈現出清晰的思路、縝密的布局和有力的舉措。改革創新、推進發展、特色發展,成為安康追趕超越,進位全省前列的最大底氣所在。
奮楫而進的安康格局
從市到縣區的改革呈現中流擊水、奮楫者進的格局,一批鮮活的改革創新經驗在安康大地上創造出來。
2015年11月3日,市政府服務中心正式對外運行,實現了“一個窗口受理、一站式審批、一條龍服務”,這一便民舉措從實施到竣工使用了僅僅不到5個月的時間。而這個變化,正是人民群眾多年的熱盼。
“十三五”時期,我市把推進政府職能轉變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當頭炮”,曬部門權力清單,精簡權力事項,積極推進“放管服”改革工作,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三管齊下,用政府權力的“減法”、管理服務的“加法”換取市場和社會活力的“乘法”。
至目前,全市九縣一區全部建有政務中心;全市建成105個鎮級便民服務中心和923個村級便民服務代辦點。市政務中心審批服務事項從最初的22個部門147項發展到現在的41個部門332項,取消行政審批項目171項,下放管理層級71項,基本實現了“中心之外無審批”,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結合國家主體功能區試點示范市的定位,加大生態安全、循環產業、新型城鎮化、生態環境監管四大體系建設力度,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走在全國全省前列,2015年6月,在中央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專項小組會議上做了經驗介紹。特別是以生態流向的“飛地經濟”成為全國的亮點,得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批示。
“紅色黨旗引領綠色發展”的成效在安康愈加明顯。“互聯網+黨建”的做法得到新華社的推廣,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云山在全國部分省區“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工作座談會上對我市這一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
2013年至2015年,我市涉及村干部因挪用公款和貪污立案人數176人,占全市反貪立案人數66%,人民群眾對身邊的“腐敗”痛恨有加。為此,我市將審計監督延伸到基層“末端”,通過推行村級財務審計,清了村集體“家底”,曬了村上錢柜子“箱底”,亮了群眾的“心底”,收到了加強基層治理、防范廉政風險、維護農村穩定、轉變政府職能的多贏目標。
2014年3月12日,嵐皋縣27名紀檢組長(紀委書記)統一搬到縣紀委指定的地點集中辦公,這一搬就搬出了紀檢監察“統派直管”模式,一改往日人們對紀檢組長“有位子難作為”的看法,受到人民日報關注,王岐山批示,中紀委調研,嵐皋的創新經驗得以在更大范圍推廣。
脫坯于紫陽服務群眾的“五個一”,成了“安康服務”的一面旗幟。2014年6月1日,市委做出了學習推廣紫陽縣聯系群眾“五個一”工作做法的決定,當年7月,紫陽“五個一”工作做法在全省推廣。
旬陽縣通過群眾說事、鄉賢論理、榜上亮德探索“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社會治理新模式,改變過去自上而下的政府指導、以管為主的傳統模式,接上了旬陽的地氣,激發了群眾的主體意識。如今在旬陽,爭當貧困戶的少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多了;扯皮耍麻、忤逆子少了,明禮誠信、友善孝敬的多了;道德失范、攀比奢侈的少了,遵紀守法、勤勞節儉的多了。“多”與“少”之間,成為旬陽社會治理的直觀檢驗。
白河縣每年拿出300萬元資金,整合全縣教育、農業、扶貧、人社等多個部門的項目和資源,書記、縣長親自到全國各地拜訪,積極鼓勵在外務工能人返鄉創業,昔日“雁南飛”出現了今日的“鳳還巢”, 曾經的“打工大縣”成了如今的“創業大縣”,成為秦巴山區有效脫貧的典型。
漢濱區的“一抓三建一統攬”、漢陰縣的“三線兩化一平臺”、石泉的巡查工作“五步法”、寧陜的集體林產權制度綜合改革、鎮坪的“人大績效監督管理模式”、平利的農村土地流轉、“兩權抵押”等分別受到中省市的關注和肯定。
事業單位、文化體制、司法體制、人大監督等等,改革所涉及的各個領域先后沖破藩籬,在安康,深化改革漸次展開、破浪前行,改革帶來不僅是體制機制的觸動,更是思想觀念的變革。
改革讓安康更美麗人民更幸福
為誰改?“改革發展的成果要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努力增進人民群眾獲得感”這是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共識。
今年10月24日,《安康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方案》正式對外界公布,從今年起,到2020年止,安康將用5年時間,打造出一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藍圖。并明確的規劃:2016年,城市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率達到15%以上,重點人群簽約服務覆蓋率達到30%以上;到2020年,力爭將簽約服務擴大到全人群,形成長期穩定的契約服務關系,基本實現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制度的全覆蓋。
漢濱區探索出“醫療+服務”的“茨溝模式”一改過去鄉鎮衛生院坐等群眾上門看病就醫的方式,轉向醫生主動進村入戶開展巡診服務;旬陽縣在全市率先實行院長年薪制,成為我市公立醫院人事薪酬制度改革的亮點。白河縣正式運行新醫療價格;鎮坪縣建立醫聯體和遠程會診中心,方便了山區群眾看病遠的問題……新一輪的醫改,正在讓更多的老百姓不再為“看病難、看病貴、看病遠”而頭疼。
教育資源共享一直是備受關注的熱點話題,3年來,我市扎實推進中心城區教育資源整合改革,實施五所大、中院校北遷,新增義務教育學位8000多個。近日又傳來喜訊,“十三五”中心城區將新增學位4萬個,“上學難”問題得到根本破解。
實施“千名大學生創業”工程,設立了每年不少于500萬元的市縣就業創業基金。出臺31條創業就業扶持政策,啟動大學生創業孵化園和人力資源市場創業就業平臺建設,“創業安康”的品牌正在有力擦亮。
公共文化服務品牌也在改革中鍍金上色,文化服務近年來由“冷”到“熱”的進步,帶來的是安康文化在城鄉的持續活躍。文化為經濟加力,文化事業向精神福利邁進,文化產業向市場主體轉變,這些都成為安康發展中一抹寶貴的亮色。
不讓一個貧困人口掉隊,以黨建引領脫貧攻堅,全方位助力脫貧攻堅,安康的脫貧攻堅鏗鏘有力,“十二五”以來,全市貧困人口由100.5萬人減少到58.17萬人。
“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國家‘雙擁’模范城”、“中國十大節慶城市”、“省級園林城市”……安康,這座生態之城正在煥發創新發展新的活力,釋放追趕超越新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