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日子,紫陽縣蒿坪鎮王家河村村主任胡以準一直在算賬。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自2014年市人社局扶貧駐村工作隊進村到現在,累計投入資金600萬元(含小額貸款200萬元)。
胡以準總覺得談錢有點俗,但從頭到尾再捋一捋,市人社局為村里辦的十件大事,件件都離不開錢。修路、助學、村容美化亮化、房屋改造、寬帶入戶、產業發展……密麻麻的一組數據裝在他和鄉親們的內心深處,也必然會被山村的變化所放大。
從窮日子到富光景,這些年,市人社局為脫貧攻堅付出的種種努力,老百姓咋能不知道?
大家的“王家河”,“第一書記”是一群人
在王家河村,陳榮貴絕對有著超高人氣,擔任王家河村第一書記后,他已經成為地地道道的“王家河人”,是村子里的主心骨,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好書記。
不過,陳榮貴還有另外兩個身份。職業身份是市人社局勞動爭議調解仲裁科副科長;家庭身份是兒子、丈夫和父親。在市人社局選派第一書記入村扶貧時,他原本是有理由“推一推”的,但是,他不假思索就答應了;氐郊宜乓庾R到,還沒有與年邁的父母和遠在平利的妻子溝通商量,更頭疼的是,尚未滿周歲的兒子誰來帶?
父母和妻子沒有責怪他。相反,他們全力做好陳榮貴的后勤保障工作。陳榮貴是帶著感恩之心進村的,他也清楚自己肩負的使命。從調查摸底到產業扶貧發展規劃,從留守兒童上學托管到村民尋醫問藥,村里的事情他件件上心。他的日記本上密密麻麻記錄著每一家的情況,特別是急需解決的困難。他總是想盡一切辦法為村民排憂解難。駐村不到3個月,村上曾經的“空殼”合作社 “活”起來了:“電商+合作社+貧困戶”、“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創新扶貧模式很快得以推廣。王家河村的百姓也開始對這個年輕的小伙子刮目相看。
陳榮貴并不是一個人在“戰斗”。市人社局的力量輸送和強大支持讓他精力充沛,渾身是勁。在陳榮貴的記憶里,市人社局幫扶王家河村3年來,從局黨組領導到下屬的市技師學院、市技工學校,從各科室科長、主任到每個黨員干部,都曾經是這個村的“第一書記”,他們“人人肩上有擔子、個個心中有責任”。他們清楚,這不是一般的工作任務,而是一場重大戰役。為了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市人社局成立了以局長掛帥的脫貧攻堅作戰指揮部和前線指揮所以及9個戰斗小分隊。建立干部駐村幫扶工作機制,兩個科室為1組,共21個組,每組負責駐村一周,駐村干部在基層工作時間全年不少于220天。精準扶貧就是要真感情、真包抓、真幫扶,做到“村情家底清、工作標準清、具體對象清、各方責任清、時間節點清”。市人社局黨組書記、局長陳倫寶及局黨組成員每月定期不定期帶領包戶干部深入農戶,開展走訪調研,參加義務勞動,并與其他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檢查、同考核。把脫貧攻堅作為檢驗“黨的群眾路線教育”“三嚴三實”“兩學一做”的大考場,王家河村也成為“群眾搬到哪里,服務跟到哪里”的“最后那幾步”和“我到大廳上周班”的一線窗口。
王家河村脫貧攻堅作戰所完全是“軍事化”管理,采取“掛圖作戰”的方式。精心謀劃的脫貧作戰圖和責任清單圖、精準脫貧工作手冊、貧困人口幫包圖、扶貧項目分布圖、產業發展規劃圖以及3年脫貧一覽表詳細列出了幫包政策、貧困戶基本情況和工作措施、實施內容、目標任務時限等!妒腥松缇株P于做好脫貧攻堅工作的通知》《市人社局扶貧工作日志》《結對幫扶花名冊》《聯心卡》讓“對誰扶、由誰扶、怎么扶”的問題一目了然。
時間、路徑、任務、目標……這些鐵定的脫貧方案,鐫刻在市人社局局領導、“第一書記”、包村干部、一對一幫扶黨員干部內心,成為一紙戰書,只待凱旋。
取勝的“錦囊妙計”是群策群力
窮窩往哪兒挪?窮根如何拔?窮帽怎樣摘?
市創業就業局副局長、市人社局脫貧攻堅工作領導小組責任組長蔡小安腦子里裝的不僅是一長串問號,還有智慧和策略。市人社局更愿意將他視為脫貧攻堅戰場上的“諸葛”,如今,他正一一打開自己握在手心的 “錦囊妙計”。
要脫貧,轉移就業走出門。移民搬遷后,村上的勞動力能否得到有效安置是解決脫貧攻堅的關鍵。人往哪里去、路從何處來、錢該怎么掙?該局擬定了《安康市勞務創業脫貧實施意見》,經市政府辦公室審定印發,指導全市貧困村勞務創業脫貧一批。把引導勞動力轉移就業作為移民搬遷的重點,解決了村上搬遷后120多名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不但解決了王家河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實現當年脫貧目標,而且指導、促進全市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創業增收致富。尤其是2015年,王家河村實施轉移就業脫貧,超過年度脫貧目標的80%,真正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就業、快致富”。
想致富,授之以漁傳技術。為了穩定脫貧、提高貧困勞動力就業含金量,該局先后對青壯年組織技能培訓300余人次,對產業發展大戶進行集中技術講解6次。為針對性地解決貧困戶中因缺技術出現的返貧現象,今年該局在王家河村對200余學員免費開展烹飪、電工、種(茶園管護)養殖和鋼筋工四項專業技能培訓。完成技能培訓的學員,或由市創業就業局職業交流部介紹到餐飲、物業、物流等企業就業,或借助政策扶持自主創業。貧困群眾通過自身能力實現穩定脫貧,達到了“培訓一個、就業一人、脫貧一戶、帶動一片、致富一方”的目的。
抓特色,發展種養興產業。為了讓特色主導產業成為精準脫貧中的持續支撐,該局培育以茶葉和烏雞為重點的富硒產品種(植)養殖專業大戶,先后籌集6萬余元注資到村合作社,作為產業發展啟動資金。管理村上老茶園300畝,新發展密植茶園100畝,種魔芋50畝,栽植核桃208畝,發展18名種(植)養殖大戶。積極協調王家河村“紫陽豐碩種(植)養殖合作社”與安康京康現代農業開展有限公司、安康天瑞源農業生態有限公司、安康睿智實業有限公司、陜西禹金州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簽訂富硒農產品購銷協議,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產業脫貧模式,形成產加銷一條龍服務長效機制,從而解決村民農產品“無處銷”的后顧之憂。
斷窮根,“希望工程”獻愛心。教育扶貧是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的有效途徑,市人社局把教育扶貧作為打基礎、管長遠的“希望工程”。局長率領脫貧攻堅工作隊進行摸底調研,多方籌措資金8多萬元,對全村近100名大、中、小學貧困學生每學期分別給予600元至2000元不等的集中幫扶,按時發放到學生手中,緩解了貧困家庭的壓力,促使學生放下包袱,走進課堂,專心學習。
齊參戰,我為攻堅做貢獻。局機關充分發揮各學院、科室、中心的部門優勢,發起愛心助學捐資,對全村60名貧困學生進行集中幫扶,為小學、幼兒園捐贈圖書、文具、書包等學習資料;協調市中醫院組織醫療專家到村上開展義診活動并針對村上1名急重貧困戶患者治療;市技工學校組織技術干部到村上進行免費義務維修各類家電40余臺;人社系統開展“蔬菜賣到朋友圈”活動,幫助貧困戶推銷王家河村富硒蔬菜,今年6月,市人社系統幫助貧困戶銷售土豆500余公斤、豇豆100余公斤。
蔡小安清楚,所謂“錦囊妙計”,實則是群策群力,也是全市人社系統堅定“打贏脫貧攻堅戰、我為脫貧做貢獻”的決心之后,最生動的自覺踐行和付出。
“15931841086”不是電話號碼,是幫扶工作的“人社模式”
在2015年12月、2016年7月和10月召開的全市脫貧攻堅工作會和全市技能脫貧現場會上,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人社局黨組書記、局長、市人社局脫貧攻堅工作領導小組組長陳倫寶作為全市唯一包聯脫貧部門和全市人社主管部門分別從不同角度向全市介紹了幫扶工作的“人社模式”,成為促進全市部門脫貧攻堅和指導人社工作的范本。
所謂“人社模式”,歸納起來,就是連接千家萬戶的直通專線15931841086:選好1名一線攻堅的第一書記;帶上5個決戰“三窮”的“錦囊妙計”;分成脫貧攻堅的9個戰斗小組(綜合協調、特色產業、勞務技能、異地搬遷、教育助學、健康醫療、社會救助、兜底保障、返貧督導);按照貧困戶與干部“一對一”結對幫扶措施3考(考戶名、考戶情、考戶事,測試黨員干部對自己幫扶對象的知曉情況)1核(向村上的貧困戶核對幫扶干部情況,誰在幫扶,叫什么名字,是什么職務,幫扶什么措施);嚴格執行“8項規定”和“4不準”(不準擅離職守、不準酗酒賭博、不準侵害群眾利益、不準借機謀取私利)的工作紀律;傾人社系統全局之力辦成10件大事;著力打造人社脫貧的8個一批(引領一批勞務創業、培訓一批技術能人、實施一批移地搬遷、建成一批基礎設施、發展一批特色產業、資助一批貧困學生、落實一批保障措施、鍛造一批攻堅人才);確保如期實現6有保障(收入有保障、住房有保障、設施有保障、教育有保障、醫療有保障、養老有保障)。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市人社局在這一場持續3年的精準脫貧攻堅戰中,解決了王家河村諸多自身難以解決的實際困難:全村“水、電、路、網、房”等基礎設施相繼建成并投入使用;茶葉、烏雞等種(植)養殖特色產業逐漸形成;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和村容村貌得到極大地改善并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全村600多勞動力,有300多青壯年通過技能培訓擁有一技之長,200余人外出務工創業。每學期都有近100名貧困學生分別得到600至2000元不等的救助金。200余名60歲以上老人享受養老保險(含低保戶13戶,五保戶26戶)。全村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連續3年每年人均增幅千元,到今年年底,農民年人均純收入超過8000元。村上171戶565名貧困人口(含“兜底”戶)收入、住房、設施、教育、醫療、養老“六有”保障,全部達到精準脫貧攻堅摘帽標準。
如今,王家河村村民自編順口溜,道出村子脫貧前后的變化。從前是貧困鄉村:“王家河溝兩匹梁,看見家門走斷腸,泥巴墻外冒炊煙,吃了還差半年糧。”現在是美麗鄉村:“汽車開進小洋房,種茶養雞放牛羊,老板進村‘攀親家’,農家院樂喜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