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鎮坪縣最北端的曾家鎮花坪村,因緣脫貧攻堅,他們成了當地村民的親人。不久前的全國第3個扶貧日、第24個國際消除貧困日之際,花坪村村民又迎來了自己的這個親戚。當日,市審計局組織醫療隊、演出隊前往扶貧包抓村鎮坪縣曾家鎮花坪村,開展“送醫、送戲下鄉”活動。
“他們給我們請來老中醫開展義診,還帶來這么多豐富的文化節目,最主要是通過近年幫扶,讓我們的生產、生活都發生了大變樣,干部還自掏腰包購買我們的土特產品,真的感謝他們這幾年辛勞的付出!”貧困戶雷鐵虎在活動現場感慨地說。
全局出力 對癥下藥
花坪村由2015年以前的花橋、文溪、花坪3個自然村合并而成。全村7個組、264戶905人,在今年精準脫貧工作中被確定為貧困村,屬于2018年的脫貧村。
2014年,全市扶貧包村任務分解中,市審計局被分派包抓花坪村,今年是包抓的第3年。三年來,他們和花坪村的感情通過扶貧工作一直延續,尤其今年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市審計局黨組高度重視,經常開會專題研究部署扶貧幫扶工作。
首先成立了局扶貧幫扶工作領導小組,由局長擔任組長,3名縣級干部任副組長,抽調25名干部任成員,每人包抓一戶貧困戶,局長帶頭摸底調研,各部門負責人頭上有擔子,各包抓成員手上有任務,要求駐村工作隊每月駐村不少于20天,確保工作日內每天都有干部在村。市審計局經濟責任審計處處長、局扶貧工作隊隊長劉際和介紹:“這樣做的目的,一是輪流值守不耽擱大家業務工作,二是讓每個人心中都有幫扶責任,同時讓大家接接地氣,以便進一步提高工作積極性。”
其次根據實際需要制定《駐村工作隊管理制度》、《2016年度包村聯戶扶貧工作計劃》、《“雙萬幫困”工作實施方案》、《雙萬幫困工作臺賬》等規章制度和幫扶計劃。在花坪村幫扶駐地的墻上,一幅幅張貼的制度非常醒目,有工作人員姓名聯系方式,有詳細幫扶計劃,有幫扶人下村入戶工作動態,最詳細的就是貧困戶的具體信息。“有了這些表格,貧困戶有事找幫扶人很容易,同時我們下派輪流來幫扶的人也容易接茬,不會打亂仗。”劉際和說。
此外是固定駐隊,讓幫扶人員能夠安心呆得住、扶得穩。他們在花坪村長期租賃2層6間房,一樓開設伙房,平日桌椅板凳當餐桌,開會時并攏當會議室。二樓是給幫扶人安排的宿舍和辦公室,辦公生活用品一應俱全。
山里的條件比較差,從2014年幫扶花坪村以來,他們就租住了這個房子,備齊各項用品,真正讓幫扶人把這里當成家,能夠安心住下一心一意給貧困戶辦實事。今年精準扶貧以來,該局從局長到普通干部,不定期入村開展幫扶工作,切實做到全局上下人人有責任,事事有要求,年底有檢查。
多方聯動 有的放矢
如何整合所有力量,最大限度發揮1+1>2的作用?市審計局從“扶持誰、扶什么、怎么扶”三大方面入手,在“精”字上尋良方,在“準”字上做文章,在“實”字上破難題,在“細”字上下功夫,做到精準脫貧心中有數。
翻開該局扶貧工作隊一名普通工作人員的記錄本,我們看見了這名幫扶人幫扶對象的詳細信息:李先春家庭人員構成、致貧原因、生產條件、勞動能力、收入來源和享受社會保障以及月均基本生活開支等指標一目了然。“對每個貧困戶,我們工作人員都會登門詳細了解致貧原因。”該局扶貧工作隊秦萬和介紹說,“然后再根據不同致貧原因,征求貧困戶意愿,引導他們脫貧致富。”
摸清了底子后,市審計局聯合給力,分別和市慈善協會、市水利局、市農業局等單位有效銜接,捆綁資金,充分整合資源,解決群眾現實需求。
自該局幫扶花坪村以來,先后從市交通、財政、教育、水利、住建、慈善協會為花坪村爭取了6個項目資金共計90余萬元,爭取農村公路水毀修復工程補助項目資金20余萬元,新修村級公路1.1公里;新修慈善橋5座,3座已完工;爭取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項目資金25萬元,建成飲水工程一處,解決了避災扶貧安置區群眾生產生活用水問題;爭取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專項資金10萬元,為村上解決亮化工程,全村新安裝路燈30盞,新置移動式垃圾箱10個;多方籌資投入45萬元改善花坪村斐河小學辦學條件,翻修教師宿舍、教學用房、功能部室及辦公用房,軟化活動場地1300余平方米,擴建活動場地300平方米,新建900平方米花壇,綠化1200平方米。同時爭取村級文化活動器材2萬元,活動經費1萬元,新建小型廣場2個,安裝體育健身器材10套,新置廣場舞音箱器材一套,解決群眾長期健身鍛煉無器材、場所問題。局機關為村委會捐贈圖書500余元,同時從辦公經費支出幫扶資金3萬元支持幫扶學校,全局職工捐款9600元,協調市農業局支持化肥20噸、價值8000余元。以上各項投資共計近300萬元。
同時,積極牽線搭橋,加大當地勞務輸出技能培訓力度,在他們的聯系下,僅花坪村就有20余人參加免費修腳師技能培訓,并走向全國不同城市工作崗位,每人年收入達3萬、5萬元,實現了“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致富一戶、帶動一片”目標。
扶貧扶志 持久發力
基礎設施薄弱,勞動力緊缺,技術資金缺乏,農產品成本高、效益差,增收渠道窄,加之自然災害威脅,導致農村“貧血”現象較為嚴重。為此,必須先通過政策資金扶持、社會保障等及時“輸血”,才能解決好“燃眉之急”。
然而,“輸血”只是暫時性措施,依靠“國家的手來拉,干部的手來推”遠遠不夠,必須從激發農村的“造血”功能入手。如何造血?市審計局幫扶隊結合花坪村實際,因地制宜,瞅準一批脫貧致富帶頭人,充分發揮他們在脫貧攻堅中的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
花坪村平均海拔1300米以上,森林覆蓋率達86%,是中華野生蜂蜜重點保護繁殖基地,也是鎮坪縣重點發展的中蜂養殖基地。全村現有10戶養蜂大戶,村民零星養蜂收入240萬元,占全村人口年平均收入的30%。為此,幫扶隊在對發展中蜂養殖效益核算、野生蜂蜜產品在國內外市場需求調研及相關政策扶助進行分析,多方籌資在花坪村為養蜂大戶建設了一個標準化養蜂示范基地,占地10畝,可容放蜂箱800箱,有效解決了冬季蜜蜂安全越冬難題,極大鼓勵了蜂農積極性和自信心。
花坪村的鄒成坤于2008年辭去村上護林員工作,跟著姨夫養起了蜜蜂,因為年輕、有知識、勤快、思路活,通過努力,如今已成為村上最大的蜂蜜養殖戶,年收入40萬元以上。自己富了,更要帶動當地群眾共同致富,這是鄒成坤的想法,也是幫扶隊的意愿。今年3月8日,鄒成坤在市審計局幫扶隊的幫助下,在鎮坪縣市場管理局申請注冊成立鎮坪縣黑老扒中蜂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快速把花坪村養殖產業帶動起來。目前,花坪村蜂蜜養殖已成氣候,成了當地經濟收入主要來源。
食用菌和魔芋也是幫扶隊為該村確定的主導產業,為此,幫扶隊今年初組織村上干部和種植戶出外考察魔芋種植技術,并對魔芋種植戶實行以獎代補進行專題研究落實。目前,幫扶隊已將花坪村自產的土蜂蜜、蜂蜜酒、食用菌等土特產包裝設計商標并免費提供場所在安康市區銷售,走出一條適合花坪村發展的路子。
此外,立足扶貧對象,他們先后邀請專家到村,通過教育培訓、技術傳授、思想開導、道德講堂等方式,潛移默化地轉變著當地困難群眾傳統思想觀念,幫貧困村民消除“坐等靠”思想,實現從“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的強烈愿望轉變。
三年來,他們沒有把自己當成花坪村的客人,而是用一顆真心,換來了花坪村天翻地覆的新變化,在精準扶貧路上探索出值得借鑒的新模式。2015年,在全市表彰的扶貧包抓單位中市審計局名列其中。
幫扶工作小組組長、市審計局局長李均說:“扶貧先要扶志,我們既要改變貧困戶的物質面貌,也要改變其精神面貌。我們通過一系列措施,目的就是希望能改變村上鄰里不睦、婆媳不和、好吃懶做、打架鬧事的惡習,這些現象減少了,村民團結了,我們的幫扶工作才會持久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