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于延琴 通訊員 姚正坤 馬艷
今年在鎮坪縣城關小學讀二年級7歲半的賀永駿琦,早在去年冬天的時候已不要大人接送,每天都是自個按時去學校,按時放學回家。而在上竹鎮中心學校,今年8歲讀三年級的于鑫月不要家長接送已整整有了兩個年頭。
孩子自己上學,這對許多地方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但在鎮坪是普遍現象。雖還未達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全縣民眾滿滿的安全感卻是可見可感。
事實上,鎮坪縣地處陜渝鄂交界點,人口不到6萬,行政面積卻達1503平方公里。在民國版《鎮坪縣志·鎮坪縣志序》中稱“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概”,為“國防后防最佳發展之地”,境內山岡連綿,峰嶺疊嶂,“犯罪分子極易躲藏”。如此險要的地形,卻又有滿滿的安全感,這與該縣把綜治平安建設作為一項永不竣工的“民心工程”強力推進密不可分。
該縣常委、常務副縣長賀中原,聯系上竹鎮。除了指導該鎮的經濟建設、黨建發展、脫貧攻堅外,他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指導該鎮平安建設。政法委干部王東勇,常會利用下班時間到自己的平安建設聯系戶上新街居民李云毛家里坐坐,了解情況。曙坪鎮干部杜慧蘭聯系的2戶平安建設聯系戶,每個周要去“走動一次”。
這是該縣將平安建設工作融入脫貧攻堅等中心工作中, 使全縣10名縣委常委聯系7個鎮, 971名機關干部聯系971戶城市居民戶、618名鎮村干部聯系14124戶農戶,平安宣傳普及率100%全覆蓋。
同時全面落實 “一崗雙責”和綜治創優領導責任制“十個一”制度,層層簽訂《綜治平安建設目標責任書》,明確45名科級領導干部為平安創優責任人,配齊全縣58個行政村和4個社區的駐村政法干警,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創建體系。
“縣級領導、機關干部、政法干部、鎮村干部,從官方織成了一張巨大的宣講網和安全網”。與此同時,“民間力量不容小覷”。全縣組建各類調解組織101個,配備504名人民調解員,建立健全縣、鎮、村(社區)三級調解工作組織網絡。各鎮新組建100余人專職巡防隊和1000余名平安志愿者“紅袖章”義務巡防隊,廣泛開展社區巡邏等群防群治活動。
正是如此,該縣基層平安創建工作實現全覆蓋,群眾法治意識明顯提升。家住鎮坪縣小曙河鎮和平村的夏云平曾是當地有名的上訪戶。2005年他自籌資金修公路因政策原因沒得到政府補貼,自2006年4月開始上訪,讓本來富裕的日子變得捉襟見肘。近兩年在干部曉之以理的調解下,他轉變觀念安心生產,從有名的上訪戶成了遠近聞名的養雞致富戶。
城關鎮居民吳康將自己價值20多萬的私家車隨意停在樓下,“十天半月不看都不要緊,有攝像頭。”如果說從官方和民間織就的“安全網”只能讓人感到七分安全感,那么外加布滿大街小巷的“天眼”,安全感無疑有了十分。該縣在《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的意見》下發后,加快“六張網”和“五個機制”建設,全縣新建、改建高清“天眼”探頭265個,高清抓拍治安卡口6個,公安交通智能綜合管控平臺前端抓拍系統7處,城際系統2個,各級監控平臺接入視頻監控3000余路,實現了同周邊重慶市、湖北省及嵐皋、平利等邊界出入通道、縣城主城區3個進出口和全縣道路重要路口、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內部視頻監控高密度覆蓋。新建互聯網攝像頭1408個,GPS防盜200個,重點人口信息采集率、錄入率、列管率均達100%。在此基礎上,保持對各類違法犯罪的高壓態勢,先后組織以“秦劍行動”、“百日會戰”等一系列專項行動,嚴厲打擊違法犯罪行為,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