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化養殖出產量
安康水資源既有量的優勢,又有質的內涵。安康境內水資源十分豐富,江河縱橫,池塘、水庫星羅棋布,共有水面62萬畝,可養殖水面30余萬畝。在全省天然魚類品種6目13科94種中,我市就占有93種,另有兩棲水生動物18種,發展漁業條件得天獨厚。近年來,通過政府引導、政策扶持、招商引資、專家指導,以集群化、大水面出產量為發展定位,拉開了我市漁業開發序幕。發展中,以增殖放流、網箱養魚、庫叉攔網為主要養殖模式,以鯉、草、鰱、鳙四大家魚為主,同時發展鮭魚,引進匙吻鱘、中華鱘等附加值高的高端品種,漁產品除供應我市及全省之外,還遠銷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漁業的發展,不但帶動了各縣區水產品發展,而且帶動了庫區周邊926戶1404人致富,為豐富群眾菜籃子和庫區移民增收發揮了顯著作用。2009至2012年,安康市漁業局和西農大水產試驗站聯合實施的“匙吻鱘魚高效養殖技術與示范技術”項目,榮獲2013年安康市政府科技進步特等獎,2014年陜西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2016年6月瀛湖增殖放流活動
池塘化精養出效益
按照《安康市現代漁業發展實施方案》,目前,我市池塘精養、大水面養殖、特色養殖已構成全市三大漁業養殖板塊。近年來,通過不斷挖潛改造池塘增加有效魚產力,實現了提質增效的顯著成效。
我市池塘養殖主要分布在漢濱、漢陰的月河川道,有中小型水庫112座,池塘近萬口,養殖面積11985畝。幾年來通過國家補助和民間投資相結合,投入超過1億元。同時,根據市場需求,不斷引進推廣新品種,在原有養殖四大家魚的基礎上,又發展了甲魚、螃蟹、黃鱔、泥鰍等品種,通過人放天養式、準標準化式、共生循環式、休閑觀光式等模式,總產量達到7117噸,產值超過1億元。
漢陰縣池塘規模及人均占有量居全市之首,可養魚水面4290畝,已開發利用3834畝。2012年底全縣池塘3338口,漁業養殖戶達到3244戶,其中池塘養殖戶3200戶,占總戶數的98.6%。蒲溪鎮三堰村村民湯承友承包了3 個池塘,面積6.7畝,他通過對池塘進行簡易襯砌改造、添置增氧機和投用工業餌料,專業從事草、鯉、鰱等普通魚種的混養,2014年產魚11600(市)斤,畝產1731(市)斤,實現總收入7.5萬元。澗池鎮洞河村洞天養殖有限公司,按照“生豬排泄物進入沼氣池發酵-沼氣利用-沼液培肥生成浮游生物(天然餌料養魚)-沼渣種植專用魚草”的循環發展模式,引進增氧機、人工投餌機等專業設備,科學混養普通魚種和大口鯰、武昌魚等特色品種,2015年該公司30畝池塘產魚6.78萬(市)斤,畝產2260(市)斤,收入達到40.68萬元。
安康大水面網箱養殖
特種化養殖出產值
秦嶺、巴山海拔800至1200米,有眾多適宜大鯢、金鱒、虹鱒、錢魚等冷水魚養殖水域,具有其它地市不可復制的漁業發展優勢。目前,冷水魚養殖方興未艾,將成為今后一個時期安康漁業提質增量擴大規模的有效路徑。
地處秦嶺腹地的寧陜縣,冷水資源豐富,非常適合發展大鯢養殖產業。2009年以來,寧陜積極探索發展大鯢人工繁育和養殖之路,相繼建成大鯢養殖產業園5家,有大鯢馴養繁殖場86家,發展成品鯢25萬尾,不僅使大鯢的種群數量迅速增加,形成了一個新的特色產業,而且輻射帶動了整個安康的大鯢養殖產業發展。即使在大鯢銷售走入低谷時期,寧陜縣不僅沒有放棄大鯢養殖,而且更加重視引導扶持,專門成立了大鯢發展辦公室,每年扶持200萬元,專門用于大鯢種苗發展。縣委、縣政府又提出用5年時間,打造全省乃至全國“優質大鯢種苗基地縣”的宏偉目標。
嵐皋縣綠水養殖公司瞄準市場前沿,經過對市場進行廣泛調研后,投資2000萬元,確定以繁育和養殖多鱗鏟頜魚為主打品種。目前,魚苗孵化、成魚養殖基礎設施已經投入生產,預計年孵化魚苗500萬尾,產值1500萬元,為全市積極探索發展冷水魚養殖開辟了一條新路徑。
同時,我市石泉、漢陰、漢濱、嵐皋、鎮坪、平利等地高山地區特色養殖也方興未艾,據統計:全市養殖在1000尾以上的大戶即達1200戶,養殖成魚100萬尾,產值近5億元。
漢陰大鯢繁育基地
水產加工初顯效力
寧陜縣政府針對大鯢產業發展已經達到相當規模,但傳統銷售一直依靠活體上市,面臨渠道單一、市場營銷狹窄等困難,為延長大鯢產業鏈,激活多樣市場需求,他們積極引導陜西龍泉大鯢養殖有限公司8家核心企業組建了寧陜縣大鯢產業聯盟,堅持走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良性發展機制。龍泉大鯢養殖有限公司經兩年多調研,于2014年末研發試制出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初加工產品——冷凍分割大鯢肉,建成了年產微凍分割制品200噸、消化商品大鯢340噸的生產線,年產值1.2億元,解決了大鯢產品銷售的后顧之憂,將促進我市新一輪大鯢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漢濱區五福鮮食品有限公司,投資5000余萬元,是陜西第一家專業生產魚類系列產品的高科技民營企業。他們開發的10余種瀛湖野生魚袋裝食品進商場、進校園,暢銷上海、海南等城市,深受消費者青睞,并和各大商場院校合作,推出各種野生魚袋裝產品。2015年,銷售額達到1400萬元,成為我市天然野生魚的一張名片。
鎮坪曾家鎮天源公司漁業養殖基地
休閑漁業悄然興起
美麗安康,綠色安康。飲漢江水,品安康魚。以賞魚、釣魚、品魚、購魚為主要特點的安康休閑漁業,近幾年也在我市各地水域悄然興起。根據2012年安康市政府《安康現代漁業實施方案》要求,計劃在一江(漢江)6河(月河、任何、洞河、嵐河、壩河、旬河)6點(漢濱瀛湖、漢陰高家嶺、石泉后柳、紫陽洞河、嵐皋藺河、平利琵琶嘴),打造安康休閑漁業基地。目前,這些區縣通過科學規劃、招商引資,已經有一批客商落戶。
安康陽光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瀛湖水產養殖示范園斥資6000多萬元,建設養殖基地、生產辦公和倉庫用房3000平方米,網箱養殖面積10萬平方米1200口網箱,并投資400萬元建設了一座200米養殖觀光浮橋,開發日本錦鯉等名貴觀賞魚養殖和觀光垂釣休閑漁業,為瀛湖觀光旅游增添了一道靚麗風景。
寧陜縣以秦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為龍頭,組建了寧陜縣蒿溝、皂釩溝金鱒、虹鱒魚養殖基地,并在廣貨街蒿溝、漫溝建立了兩個集生態觀光、休閑垂釣、冷水魚烹飪于一體的漁業專業合作社,興辦了一批與旅游結合的漁家樂,實現了固定的冷水魚消費市場。瀛湖、石泉水庫以水為伴,以魚為載體,先后興起了近百家漁家樂,外來游客、政商界人士慕名紛至沓來。目前,來自西安、重慶、成都、武漢等地的垂釣愛好者,前來瀛湖賞水釣魚者絡繹不絕。安康,已不僅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更是發展休閑漁業的理想之地。
寧陜皇冠鎮皂礬溝漁業園
生態養殖優結構
漁業的快速發展,引起了社會各界對漢江水質的廣泛關注。安康市委、市政府提出在發展涉水產業、大力發展漁業的同時,更要把保護漢江水質放在重要的戰略地位,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為此,安康市水利局根據市委、市政府的總體要求,2014年先后制定下發了《安康市漁業生態養殖水質監管辦法》、《安康市生態漁業轉型升級的發展意見》等一系列文件,始終把保護水質放在優先位置。對網箱養魚明確要求按照控制規模、規范管理、優化結構、生態養殖的發展思路,把投食性魚類控制在網箱養殖面積的10%以內,慮食性魚類達到網箱養殖總面積的90%以上。慮食性重點突出鳙魚、鰱魚、匙吻鱘等市場前景好的品種。同時,他們正確處理漁業發展與水質保護、旅游發展的關系,在保護水質、發展旅游基礎上發展生態漁業、觀光漁業,使漁業發展與水質保護、旅游開發協調發展。川道地區重點發展池塘精養和稻田養魚,在現有池塘挖潛改造基礎上,養好四大家魚,探索引進泥鰍、黃鱔、龍蝦、甲魚等特色品種的養殖。漢濱的五里、漢陰的澗池、平利的女媧山、旬陽的呂河等地,都是池塘養殖的示范。高山溪流則結合旅游業的發展,大力發展休閑觀光漁業,集賞魚、釣魚、吃魚為一體,不但拓展了漁業發展空間,而且使我們看到了安康漁業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一江清水供京津。近年來,安康各級黨委、政府,勤勞的安康人民為全力呵護漢江水資源,使安康出陜斷面始終保持在二類水質。好水養好魚,為了充分利用安康這一不可替代的天然稟賦,2009年開始,市委、市政府就把保護漢江水質和發展漁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使安康漁業呈現跳躍式發展。止2015年,實現漁業養殖面積22萬畝,產量4.5萬噸,漁業產值達到20.2億元,漁民年人均收入也達到2萬余元,使“安康水鮮”躍居全省十地市榜首,成為陜西省的漁業大市。水產養殖,已成為我市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來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