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縣審計局工作側記
創新是推動審計事業不斷向前發展的不竭動力,在審計工作中只有不斷創新、不斷提高審計質量和水平,審計事業才能不斷前進、才能更好地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近年來,白河縣審計局在審計理念上不斷創新,通過真抓實干,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創新管理模式,開創審計監督全覆蓋工作新局面
為切實落實好李克強總理提出的“實現審計監督全覆蓋,凡使用財政資金的單位和項目,都要接受審計監督”的要求,白河縣審計局制定并由縣政府出臺了《白河縣審計監督全覆蓋工作方案》,于2016年開始力爭用3年時間實現對全縣154個預算單位(一級預算單位82個,二級預算單位72個)的審計監督全覆蓋,確保審計監督工作不留盲區、不留死角,做到橫審到邊、縱審到底的全覆蓋模式。對審計項目按ABCD四種類型進行科學管理,做到有規劃、有步驟、有重點的推進審計監督全覆蓋工作。
A是指中省市統一組織的審計項目及縣委、縣政府安排的審計項目,施行全面審計。B是指資金量大、社會關注度高的重點縣直部門和鎮,以及500 萬以上的政府投資項目,施行重點審計。C是指資金量較小的一級預算單位和500 萬以下的政府投資項目,施行“點穴”式審計。D是指二級預算單位,主要包括:教育、衛生、交通、水利等下屬二級單位,施行“抽樣”式審計。
在年度項目安排上按“4321”原則進行。即:A 類項目應占全年項目總數的40%,B 類項目應占全年項目總數的30%,C類項目應占全年項目總數的20%,D 類項目應占全年項目總數的10%。
在審計方法上,既靈活多樣,又注重“四個結合”。即全面審計與重點審計相結合,國家審計與社會審計相結合,內部審計與審計自查相結合,審計抽查與審計調查相結合。
建立問題臺賬,確保審計查出問題整改落實到位
審計整改是審計工作的重要環節,審計整改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整個審計工作的成敗。為全面提升審計成果的利用水平,進一步加大審計查出問題的整改落實力度,白河縣審計局對審計查出問題建立臺賬,實行銷號式管理。法制股負責將每個審計項目查出的問題、審計建議及移交事項處理等情況建立臺賬,定期對相關被審計單位整改情況進行跟蹤檢查,對于整改到位的給予銷號處理,對于未按時整改的單位定期進行通報。
對整改不力、拖延整改、敷衍塞責,弄虛作假、避重就輕,流于形式的單位,提請縣政府相關領導對其主要負責人進行誡勉談話,避免審計“雨過地皮濕”、 屢查屢犯、屢禁不止的現象發生,確保審計查出問題整改落實到位。
開展村級財務審計,強化對財政資金最后一公里的監督
開展村級財務審計,加強對財政資金最后一公里的監督,是構建全覆蓋審計網絡的重要舉措,也關系著廣大基層群眾的切身利益。按照安康市審計局統一要求,2015年11月在白河縣中廠鎮開展村級財務審計試點,縣審計局通過采取召開動員會、現場業務培訓、現場業務指導等措施,對中廠鎮9個村的村級財務審計進行業務指導,共查處問題7大類22個,查處違規違紀資金23.52萬元,已繳入村級賬戶21.64萬元,向紀委移送有效案件線索7條,立案4件,受黨紀政紀處理村干部7人,其中受中紀委通報1名。通過村財審計為國家和村集體挽回了經濟損失,保障了村級集體資金安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目前,我縣村級財務審計工作已全面開展,為推進村級財務審計全覆蓋,白河縣人民政府將各鎮開展村級財務審計工作納入黨風廉政建設考核內容。縣審計局采取一系列措施從7月份開始實行局領導班子成員聯鎮、股室聯村、審計人員聯鎮審計組的方式加強業務指導,要求業務指導組每月必須到鎮到村開展業務指導不少于一次,每個業務指導組在各鎮至少要抓1-2個示范村、樣板村,確保2016年底全面高質量完成第一輪全縣所有村級財務審計工作。
運用“大數據審計”,實現審計工作信息化
近年來,白河縣審計局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優勢,推動審計思維、審計模式、審計手段全新的改變,通過實現審計工作信息化,更好地發揮現代審計的功能和作用。審計人員通過采集編辦、財政、農林、民政、殘聯、農合、社保、養老等相關信息數據,采取“大數據比對”的方法,查出了虛報冒領、重復享受、吃空餉、重復報銷等問題。如:通過新農合參合人員信息與惠農資金兌付比對發現某鎮150多個戶主已死亡多年,但仍通過該戶主存折領取惠農資金問題;通過財政供養信息與縣社會養老保險人員信息進行比對,查出一退休干部重復領取財政退休待遇7萬余元的問題;通過惠農資金兌付信息比對,查出某鎮干部以外縣人員信息領取5.5萬元惠農補貼,某村干部以兒媳名義重復享受惠農資金等問題;通過對地稅“三項附加”與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等信息進行比對,查出2014年度少征企業所得稅300多萬等問題。
大數據審計對助推審計全覆蓋,實現審計深度挖掘,提升審計質效發揮了重要作用,此項工作得到了市審計局的充分肯定。今后白河縣審計局將從人才培養和數據庫平臺建設兩方面加大力度,真正發揮大數據審計在全覆蓋審計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