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至7日,陪同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專家赴嵐皋、旬陽、漢濱落實試驗,劃分試驗小區,備播;5月22日至24日,陪同央視攝制組到嵐皋、紫陽、平利,拍攝《安康富硒魔芋》專題片;6月29日至30日,陪同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專家赴嵐皋、旬陽、查看魔芋病害新型藥劑防治試驗情況……
這是一位有著32年黨齡的農技干部近幾個月的活動足跡,他就是市農技推廣中心二級研究員崔鳴。崔鳴1981年畢業于西北農學院農學專業, 30多年來,他扎根“三農”一線,長期從事農業科研、農技推廣和農業產業化開發工作,為山區農民的脫貧和增收,作出了突出貢獻。
“讓農民吃飽肚子,是農技干部的天職”
上世紀80年代以前,吃“返銷糧”還是很多農民群眾揮之不去的夢魘。安康的主糧之一玉米,用傳統的種植方式,充其量畝產三四百斤。種地的人吃不飽飯,農民群眾著急,各級領導著急,作為農技干部,崔鳴心里更難受。他和同事們發誓要攻克山區玉米高產栽培難關,解決群眾的溫飽問題。經過反復試驗對比、方案優化,他們研究出國內領先的,適合安康氣候、土壤、立地條件的玉米良種推廣、間作套種、地膜覆蓋“三項”技術。玉米“三項技術”顛覆了廣種薄收的傳統習慣,畝產成倍增長,平利八仙等地還創造了中高山區旱地玉米洋芋套種、畝產噸糧的奇跡。玉米“三項技術”推廣面積800萬畝,平均增產1.2倍,使長期困擾秦巴干部群眾的溫飽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玉米“三項技術”從研究到推廣再到普及,從這個意義上講,崔鳴及其玉米“三項技術”為安康干部群眾上了一堂生動的農業科普課。
“幫農民增收致富,是共產黨員的責任”
魔芋在陜南山區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是市委、市政府確定的農業重點產業。但長期以來,軟腐病、白絹病等魔芋病害高發,嚴重影響了安康魔芋產業的發展。上世紀90年代,崔鳴著手研究魔芋病害機理,探究軟腐病初浸染來源、浸染危害規律,在全國率先摸索出了綜合防治措施,并在生產應用中取得了顯著的防病增產效果。新世紀以來,他又把目光投向了“原生態種植”,帶領科研團隊開展生物多樣性研究,重點研究與魔芋間作的林地、樹種、樹齡、遮陰度等,總結出了“林下種植,健康栽培,循環發展”的林下栽培技術。在退耕還林的山地,將魔芋與刺槐、核桃等林木間作種植,有效減輕病害的發生,省地省工又省事,“一年播種,多年受益”。2011年7月,中國魔芋協會在安康召開了全國魔芋種植基地建設經驗交流會,并專門發文,在全國各魔芋產區推廣應用魔芋林下高效種植技術。2015年,安康林下魔芋種植面積已占全國魔芋總面積的20%以上。崔鳴連續20余年開展魔芋種植技術研究和開發,促進了以安康為主的陜南山區成為全國四大魔芋產區之一,共示范推廣魔芋病害綜合防治與豐產栽培面積134萬畝,平均畝增產鮮芋220公斤,增收8億余元,使魔芋成為貧困山區脫貧致富的金鑰匙。
“我當竭盡心力,奮斗的腳步永不停歇”
30多年來的付出與奉獻,讓崔鳴收獲了諸多成果和榮譽:先后主持省市科研和推廣課題30余項,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8項,其中一等獎4項、二等獎6項;獲省首批“科技新星”、省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省“三五人才”第一層次人選、國家科技部振華科技扶貧獎、中國科協西部開發突出貢獻獎、省“發明創業獎”、安康市突出貢獻專家、優秀共產黨員,榮譽和獎勵對他來說是更多的責任與擔當,還有一年退休的他,奮斗的腳步卻更加緊湊。
2016年主持省農技示范推廣項目“安康市魔芋產業發展技術研究與示范”,省科技廳農業科技創新與攻關項目“魔芋優質高產抗病新品種選育技術研究”,市主導產業重大科研攻關項目“魔芋規范化種植技術研究”,國家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專家服務基層行動計劃資助項目“魔芋新品種秦魔1號種芋快繁技術示范”,國家科技部星火計劃重點項目“秦巴山區魔芋優質高效種植技術集成與示范”,安康學院專項項目“刺槐林下魔芋植株抗性機理及栽培技術研究”等一系列研究課題還等著他去實施……
崔鳴很忙,手頭上正在做的、準備做的事很多很多。生命不息,奮斗不止,他心中永遠有著那份堅定的信念——不忘初衷,繼續前進。
(作者單位: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王志榮 李增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