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是安康文化建設意義非凡的五年,是安康文化建設發展最快,變化最大,取得突破最多的五年,也是廣大人民群眾文化權益得到有效保障的五年。五年來,全市文化建設以“文化引領發展,文化服務人民”為宗旨,緊緊圍繞“弘揚漢水文化、建設人文安康,辦人民滿意的文化”思路,堅持“一手抓文化事業繁榮,一手抓文化產業發展”,實現了安康文化蓬勃發展良好局面。
一、全市文化基礎建設全面改善
據統計,“十二五”期間,全市文化建設總投資超12億元,為過去10年文化投資之和。在文化基礎建設方面,先后實施了安康劇院、安康文廟、安康博物館、藏一角博物館、安康圖書館安康學院分館、西城閣、龍舟文化園等一大批市級文化設施項目建設。啟動了漢江大劇院、香溪書院等重點文化設施項目建設。漢陰縣、平利縣、寧陜縣文化藝術中心等縣級重點文化項目及一批重點鎮文體中心相繼建成投用,嵐皋、鎮坪文化藝術中心正在建設。建設重點鎮綜合文體中心11個投資1831.5萬元;實施城市社區文化中心(室)建設184個投資1211萬元;鄉鎮文化站器材配送項目200個投資1000萬元;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191個投資1337萬元;社區工程90個投資364.5萬元;建設公共電子閱覽室281個投資1769萬元;為1707個行政村配送文化活動器材設備投資3414萬元;配送流動文化服務車16個投資390萬元;實施“廣播電視戶戶通工程”,安裝直播衛星“戶戶通”設備38萬套,完成投資1.5億元。覆蓋城鄉的市、縣、鎮、村四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基本建成,全市公共文化服務基礎得到全面鞏固。
二、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和水平全面提升
公共文化服務堅持一手強基礎一手抓服務,在文化基礎建設不斷加強的同時,文化服務能力和水平也得到顯著提升。“十二五”期間市級“三館”、縣級“兩館”、鎮(村)文化站(室)全部實現免費開放;電視“戶戶通”工程始終位列全省第一,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達98%。應急廣播網建設成效顯著,被群眾形象地稱為“救命喇叭”,紫陽縣被中宣部、文化部、廣電總局和新聞出版總署授予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先進集體,安康模式經驗在全省推廣。漢陰縣城關鎮五一村的農家書屋被稱為“陜西第一農家書屋”,在建管用方面成為全省的一面旗幟。漢濱、旬陽2縣鞏固全國文化先進縣創建成果,通過了國家的復查驗收;白河、紫陽、漢陰、石泉、寧陜5縣創建為省級文化先進縣,平利、嵐皋、鎮坪先后啟動了創建工作;以“中國安康漢江龍舟節”、“我要上龍舟節”群眾文藝節目展演比賽活動、“我們的節日”系列文化活動為示范,引領和形成了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務活動品牌。如市群藝館“公益文化春風行”、全國少兒繪畫作品展,漢濱區“漢調二黃大舞臺”,旬陽縣“動感鄉村”、嵐皋縣“文藝進百村”、白河縣“群星有約”等品牌文化活動都深受群眾歡迎。“班社活則群文興”,“十二五”期間,我市啟動了文明單位和班社結對幫扶工作,在全市開展示范文化站、文化室(中心)創建工作,打造了一批示范性基層文化陣地,據統計,目前全市有各類文藝社團1200多個,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群眾共建共享文化的格局。2013年8月,我市《保護利用優秀傳統文化遺產,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安康市“漢劇興市”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項目成功獲得第二批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的資格,將于明年迎接國家驗收。啟動實施安康中心城市“文化大本營”工程,以培育核心價值觀為中心,群眾文化需求為導向,堅持“大文化”發展理念,圍繞“標準化”、“均等化”目標,體現“聚合性、創新性、示范性”特點,建設開啟了陜西省首個公共文化服務信息平臺“文化安康”,有效對接群眾公共文化需求,為市民打造全新的文化生活方式,提供更加豐富的公共文化服務,群眾公共文化服務的知曉度、參與度和滿意度顯著提高。
三、安康優秀文化基因綻放異彩
非遺是一個地域的文化基因。安康地處陜、鄂、川交界,是明清時期“湖廣移民”重要遷徙地。南北過渡的地理位置和移民遷徙的文化融合,形成了多元包容、特色鮮明的文化遺產。“十二五”期間,采取了一系列非遺傳承保護措施,使安康市的文化品位和根脈得到了有效提升和保護。安康非遺項目先后亮相上海世博會、西安世園會、北京八大處茶文化節、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漢調二黃、紫陽民歌、安康小場子遠渡重洋,先后在維也納國家音樂廳、德國、俄羅斯、韓國、意大利等進行文化交流演出。
一是開展資源普查,建立名錄體系,對全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普查,建立健全了中省市縣四級保護名錄。目前,全市有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4個,分別為漢調二黃、紫陽民歌、平利弦子腔和旬陽民歌,有省級非遺項目33個,市級非遺項目161個。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個、“陜西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3個。二是搭建傳承載體,注重活性傳承,支持傳承人利用自身優勢積極傳藝授徒,文化館(站)都面向傳承人開放,為他們提供傳習場所。目前全市有國家級非遺傳承人2個,省級非遺傳承人20個,市級非遺傳承人67人,有各類傳承基地100多個。三是充分展示交流,吸引群眾參與。從2013年開始,連續三年策劃實施了“我要上龍舟節“大型群眾文藝節目電視大賽,最大限度組織和發動民間文藝社團、社會組織、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參演、參賽,基本形成了以非遺項目支撐龍舟節的格局。漢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漢調二黃大舞臺,市群藝館“群文之聲”、紫陽民歌大賽等活動也在各縣區廣泛開展,有力地推動了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也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四是實施引領示范,振興漢劇工程取得重大成果。2011年5月,市委、市政府提出“振興漢劇就是振興安康”,啟動振興漢劇工作,計劃通過深入實施“保護與傳承、宣傳與普及、理論研究、人才培養、漢劇精品、漢劇興旅、基礎建設”七大工程和25個項目,總投資2050萬元,全面推進漢劇振興工作,恢復安康漢劇群眾基礎。四年來,各級新聞媒體、內部刊物共計播(刊)發振興漢調二黃稿件近3000件,專題節目160期,公益廣告6部。新命名漢調二黃傳承人31人,并對每位傳承人按年度進行傳承補助。舉辦各類漢劇講座培訓1000余場次,近50000人次參加培訓。漢劇“五進”演出2000余場次,860所中小學校開設了漢劇課程,102所學校獲評漢劇進校園示范學校;開辦了首屆漢劇“童子班”,招錄學員65人;收集整理200余本古典大戲劇目入冊保護;編輯出版了近150萬字漢調二黃系列叢書;全市專門的漢劇班社發展到47個,常年參與活動近1000人;新編創漢歌《春色滿園樂安康》、《三千里漢江》,漢劇歌舞《漢水游女》、《丫丫學二黃》等作品數十件,先后恢復排練演出了《楊門女將》、《大破天門陣》、《五女拜壽》、《墻頭記》等傳統大戲和40余個折子戲,新創漢調二黃現代大戲《蓮花碑》歷經但年磨礪,先后在陜西省七藝節斬獲最佳劇目獎等7項大獎,并于2015年參加第十四屆中國戲劇節演出,真正實現了漢調二黃走上國家級舞臺。
四、文藝創作在全省乃至全國產生影響
2010年以來,市政府每年拿出50萬元設立文學藝術精品創作獎。至今持續開展了6屆評獎工作,共評選獎勵一等獎作品16件,二等獎作品40件,三等獎作品62件,優秀獎作品102件,獎勵地方文化貢獻獎8人,獎勵扶持作家(者)共計200余人次。以此為引領和帶動,全市文藝創作在“十二五”取得了令人振奮的長足進步,呈現繁榮發展的可喜局面。五年來,文學創作隊伍不斷壯大,在全省、乃至全國的地位和影響日益增強。李春平、杜文娟、王曉云、吳建華、李小洛等人入選省作協簽約作家,連同一大批活躍在省市文壇的優秀作家,形成了令中國整個文學界為之側目的“安康作家群現象”。影視創作重錘突破。2011年6月,在第十四屆上海電影節上,以改編李春平同名小說,以紫陽民歌為故事背景和主題音樂的全國第一部實名電影《郎在對門唱山歌》,在金爵獎評選中一舉奪得“最佳女演員獎”、“最佳音樂獎”、“最佳編劇獎”三項大獎,并在新片展映中榮獲“最佳男配角獎”、“最佳新人女演員獎”,為安康打造了一張嶄新的文化名片,為安康文化走向全國打開了一條重要通道。電影《那一片梔子花》、《山娃的春天》、《漩渦》等紛紛開機。2015年11月,以旬陽縣紅軍鄉故事為原型的電影《紅軍鄉》在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黃金時段播出。舞臺藝術佳作迭出。近年來,全市共創作大型劇目十余部,小戲、小品、音樂、曲藝等作品千余件。《趙成賣身》、《漢水姐兒歌》、《楊門女將》、《大破天門陣》、大型漢調二黃現代戲《蓮花臺》紛紛在省藝術節上獲得大獎,紫陽民歌劇《茶山情》、《巴山情》先后公演,《冤家路寬》被省司法局作為法制精品劇在全省巡回演出80場,取得安康舞臺藝術走出的重大突破;《白河水色》、《丹青石泉》、《蘭草花兒開》、《南宮山之戀》、《夢幻鳳堰》等代表地方特色文化品牌的舞臺藝術節目陸續推出,其中,旬陽的《蘭草花兒開》在全省第二屆農民藝術節一炮打響,成為目前反映安康特色文化的代表之作。小場子被省文化廳選調赴德國參加駐德大使館國慶文化交流演出。廣受好評。初步統計,過去的五年來,我市新創小戲、小品、音樂、曲藝等作品500多件,書法美術攝影作品5000余件,全市文藝作品獲得全國和省級獎項近百項。
五、全市文化產業逆勢上揚
“十二五”以來,我市緊緊圍繞“把文化產業培育成支柱性產業”的目標,按照“規劃引領、政策支撐、項目帶動、融合發展”的思路,大力實施項目帶動,積極培育市場主體,著力打造文化品牌,努力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在經濟發展下行壓力逐步增大的情況下,全市文化產業步入了快速發展軌道。一是頂層設計實現破題。2012年與長安大學合作,編制了《安康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這是以市政府名義頒布的第一個文化方面的行業規劃,標志著我市文化產業進入有序發展狀態。二是總量規模不斷壯大。全市文化產業法人單位達624家,規模以上文化企業45家。2010年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僅2.16億元,2011年4.75億,2012年8.05億元,2013年突破兩位數大關,達到12億元,增速27.8%,2014年增速10.6%,文化產業增加值達13.6億元,占國民經濟比重達到2%。2015年,我市文化產業發展形勢整體向好,預測文化產業增加值將突破15億元,特別是娛樂業快速增長,在規模以上服務業中呈現一枝獨秀。三是主體框架基本形成。文化旅游、節慶會展、廣電傳媒、文化娛樂、秦巴工藝為主體的產業門類逐步壯大;出版印刷、網絡服務、圖書報刊及音像制品經營、文化用品銷售等傳統文化產業活力增強;以信息技術為依托的影視制作、文化創意、互聯網信息服務、移動多媒體等新興產業門類正在興起。四是文化產業項目穩步推進。建立了文化產業項目庫,安康瀛湖文化旅游產業基地列為省級重點文化產業項目,有25個進入進入省級文化產業項目庫,小川動漫文化創意產業園等12個項目進入國家文化產業項目庫。全市26個重點文化產業項目累計完成投資30.6億元,石泉秦巴風情園等27個招商引資項目,共引進項目合同資金35.31億元,近三年來共25個項目獲得省級文化產業專項資金支持。五是新興文化業態迅速發展。城市電影數字院線先后招商引資近2億元,安康中心城區數字影城4個建成投入運營;文化創意企業快速發展,安康小川文化創意公司、江南印務創意設計基地、金漢江影視公司、旬陽太極城文化產業公司、安康幀核工藝品公司等企業快速壯大,全市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單位)達10個,文化產業集聚效應、輻射帶動作用初步顯現。
六、文物保護實現跨越發展
“十二五”時期,我市認真貫徹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積極建立完善文物保護工作科學管理機制,不斷加大投入,全市文物保護事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目前,全市共有不可移動文物點4951處(國保2處、省保85處、縣保900余處);各類博物館13個,國有館藏文物22534件(套);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2個、國家級傳統村落6個、省級文化旅游名鎮(名街)4個、省級傳統村落40個。其中漢江明清古會館群、陜南特色古民居群、秦蜀古道、南北朝文物、歷代名人字畫在省內外具有較大的影響力。
2012年,市政府與省文物局簽署了《關于“十二五”期間加快發展安康市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戰略合作協議》。2013年,市政府下發了《安康“漢水人文生態”博物館群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13-2020 年)》,計劃新建和擴建10-20座博物館,全市博物館總量達30座。到目前,“漢水人文生態”博物館群建設勢頭強勁。中國第一座移民生態博物館漢陰鳳堰古梯田移民生態博物館自2012年掛牌成立后,先后實施了景區道路改造、觀景平臺修建、古建保護維修、主題文化布展、文學影視創作等,目前已初具規模并產生效益,旅游旺節出現了“井噴”現象。投資近億元的安康博物館正式建成對外開放,榮獲“中國建筑工程魯班獎”,正在申報“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成為全省地市級綜合博物館樣板。“藏一角”博物館改擴建工程主體完工,正在實施陳列布展,成為我市第一座“私人捐贈、國家所有、政府管理、社會受益”博物館。旬陽博物館、漢陰三沈紀念館、旬陽紅軍紀念館等對老舊陳列進行了改造和提升,大幅度增加了展廳面積、展示內容,并采用了新型展示手段,擴大了博物館陳列展覽的吸引力和傳播力。此外,石泉博物館、平利博物館、鎮坪鹽道博物館等正在積極籌建,全市博物館總量將大幅度上升。